[实用新型]导光板的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69236.3 | 申请日: | 200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71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启腾;林俊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B29L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光板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光照明单元当中的导光板的成型装置,旨在提供一种成型材料由入料口入料进入浇道时,藉由变形槽道调整成型材料进入模穴的速度,使其流动速度较为一致,以解决模穴充填不足、短射现象或成型厚度不均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导光板的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折射原理将光源入射的平行光转换成平面垂直光,且一般亦会于导光板上设置复数调光结构,如圆形或方形等图案,当光源进入导光板而碰到这些调光结构时,反射光会往所需的方向扩散,因此利用疏密、大小不同的调光结构设计,可使导光板面均匀发光。导光板的功用在于引导光的散射或全反射方向,一方面可用来提高辉度,另一方面也可确保离开导光板的光线亮度的均匀性,因此导光板为当前LCD显示面板中的重要组件,特别是背光模块所不可或缺的组件,而且导光板的设计与制造攸关背光模块的光学设计以及辉度、均细度的控制,为背光模块厂商最主要的技术与成本所在。
目前导光板的制造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印刷式制程与非印刷式制程,其中,该印刷制程在导光板基板完成后,将含有高发散光物质(如SiO2、TiO2等)的印刷材料印制在导光板基板底部,然后进行热化固定。该原理藉由高发散物质对光吸收再扩散的性质,造成内部传播,进而使光线在导光板内部扩散开来,最后由导光板正面均匀射出。而非印刷制程将设计好的导光图样(如光学微结构)制作在模仁上,采用熔融塑料于模具中直接射出成型或压印制作,不必再经过热化固定步骤,简化制程,且其精度较印刷式制程高。
如图1A、B所示,利用射出成型方式制造导光板的成型模具,该成型模具1设有可动模11、固定模12以及设于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中的模仁13,当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合模后,使两模仁13间形成有模穴15,其可动模11与固定模12中设有可通往模穴15的入料口16及浇道17,由入料口16注入成形材料,再由浇道17进入模穴15,而当成型材料渐渐冷却,再利用模具固定夹将可动模11移开,藉由真空吸取装置将导光板由模穴中取出,即可得到导光板2。
然而,所成型的导光板2结构多为楔型结构,如图1C所示,但现今因需求以发展轻薄成品为主,渐渐导入平板式薄型化产品,其导光板成品为长宽远大于厚度的产品,若成型材料直接利用该入料口及浇道填充于模穴时,较无法达到薄型化导光板的成品;且该成型材料流动速度不同,如图2A所示,即靠近模穴中间成型材料的流动速度较两侧为快,则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A,使整体导光板2成型后,会形成如剖面线所示的区域,亦即会有短射现象;再者如图2B所示,为另种短视现象,即靠近模穴中间成型材料的流动速度较两侧为慢,则形成如图所示的波形B,使整体导光板2成型后,会形成如剖面线所示的区域,使得到的导光板具有不平整的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成型装置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成型材料由入料口入料进入浇道时,藉由变形槽道调整成型材料进入模穴的速度,使其流动速度较为一致,以解决模穴充填不足、短射现象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具设有可动模、固定模以及设于可动模与固定模中的模仁,当可动模与固定模合模后,使两模仁间形成有模穴,其可动模与固定模中设有可通往模穴的入料口及浇道,该浇道由入料口朝模穴一侧形成面积渐大的扩张部;其中,该扩张部凹设有至少一变形槽道,其变形槽道形成模穴入料时的溢料空间,可调整模穴入料时的入料速度,以解决模穴充填不足、短射现象。
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的成型装置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成型材料由入料口入料进入浇道时,藉由变形槽道调整成型材料进入模穴的速度,使其流动速度较为一致,以解决模穴充填不足、短射现象或成型厚度不均的导光板成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B为习用导光板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C为习用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A、B为习用成型装置注入成型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7A、B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8A、B、C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图9A、B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形槽道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奈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692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