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检测油气输送管道变形的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8343.6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8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孙东昌;孙永泰;刘建平;刘孟家;史晶;李卫星;陈学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B5/30 | 分类号: | G01B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570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油气 输送 管道 变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油气输送管道变形的检测装置,应用于油气输送管道无损检测。
背景技术
我国在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海底输油网。在陆上和海上油气输送管线投入运行后就长期承受地质变化、介质腐蚀、海流等因素的作用,易产生变形、腐蚀与裂纹等缺陷,需要及时发现这些缺陷,防止发生油气泄漏现象,目前管线缺陷检测要求管线变形量非常小,因此在进行管道缺陷检测之前,如不进行管道内变形检测,极容易造成管道缺陷检测仪器卡堵在变形较大的管段内,为此进行油气输送管线变形检测技术研究非常必要,其目的可以快速完成管道内部形貌检测,为管道缺陷检测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保证缺陷检测仪器有效地通过管道而不发生卡堵现象,避免因解卡维修而产生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该装置通过对管线的变形检测及分析,可对管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输送管线检测的需求而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油气输送管道变形的管道变形检测装置(简称“变形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变形检测装置通过压差驱动(油、水或气)使其在管道内运行,当管线存在变形时,检测皮碗将发生变化,从而带动撑杆变化,直线位移传感器感应到变化信息,并将信息存储到存储器中;同时,变形检测装置上的2个里程计测量行走的距离,也将里程信息存储到存储器中,待变形检测装置运行出管道后,将信息取出,利用离线分析软件,实现对管道变形状况的分析与评估。
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由主体、首端盖、导向皮碗、测量皮碗、传感器撑杆、驱动皮碗、后端盖、后端盖挡圈、里程论弹簧、里程论、里程论直撑臂、里程论斜撑臂、测量皮碗挡圈、垫圈、斜撑臂压紧弹簧组成,主体上设有信息存储仓、电池仓,主体外圆均匀加工有孔,孔内安装有皮碗撑紧弹簧和直线位移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导向皮碗、测量皮碗套在主体上,并通过测量皮碗挡圈和首端盖用螺栓固定,它们之间通过垫圈隔开,其中测量皮碗挡圈焊接在主体上,导向皮碗和测量皮碗呈倒锅底形。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皮碗驱动皮碗套在主体上,并通过后端盖和后端盖挡圈用螺栓固定在主体上,其中后端盖挡圈焊接在主体上,驱动皮碗呈倒锅底形。
本实用新型的皮碗撑紧弹簧和直线位移传感器安装在主体外缘的孔内,传感器撑杆一端与测量皮碗通过销轴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直线位移传感器的滑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里程论斜撑臂一端通过销轴与主体连接,另一端与里程论通过销轴连接,里程论上的销轴放置在里程论直撑臂上的半椭圆形凹孔上,里程论通过里程论弹簧压紧在管壁上,斜撑臂压紧弹簧通过里程论斜撑臂将里程论销轴压紧在里程论直撑臂上的半椭圆形凹孔上,里程论上设有磁铁,里程论直撑臂上设有感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检测信息存储仓内安装信息采集、处理与存储系统,电池仓内安装电池,分别由首端盖和后端盖通过螺栓和密封圈压紧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信息存储仓内的检测信息采集、处理与存储系统、电池仓内的电池及里程论直撑臂上的感应器通过电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导向皮碗和驱动皮碗厚度较大,兼起检测装置支撑作用,同时能在变形量达到被测管道内径的75%时不发生永久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变形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为变形检测装置里程计安装剖面图;
1、主体 2、信息储存仓 3、首端盖 4、导向皮碗
5、测量皮碗 6、传感器撑杆 7、皮碗撑紧弹簧 8、直线位移传感器
9、驱动皮碗 10、后端盖 11、电池仓 12、后端盖挡圈
13、里程轮弹簧 14、里程轮 15、里程轮直撑臂 16、里程轮斜撑臂
17、测量皮碗挡圈 18、垫圈 19、斜撑臂压紧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1、2、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83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