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矿用净化风流喷雾联控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8231.0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17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郝桂明;李栋;王夫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栋 |
主分类号: | F16K11/14 | 分类号: | F16K11/14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冰 |
地址: | 2714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净化 风流 喷雾 联控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煤矿巷道内进行降尘时所使用矿用净化风流喷雾联控阀。
背景技术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矿尘,而净化风流喷雾是一种简单、安全、常用的降尘方法,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巷道,及时充足的净化风流喷雾能起到除尘除烟、吸收有毒有害气体,调节温度和湿度、防止煤尘爆炸等作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设施。《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所有的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必须装设净化风流喷雾。
目前,国内生产和建设矿井大多按规定配备了净化风流喷雾装置,一般设置两道,以保证不间断喷雾。它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手动,多见于小型矿井,即简单地通过管路的阀门,来控制的喷雾的启动与停止,它的特点是投资少,但自动化程度低,因人员通过时,常受喷淋之苦,所以大多被人为关闭,使用不正常,降尘效果得不到可靠保证,属急需淘汰的控制类型。第二种为自动控制,即通过装设的红外线、微波、光电开关、接近开关等形式的传感器,来检测经过是否有人员通过,当有人员通过时,则控制两道喷雾装置交替停喷,使行走人员不受喷淋影响。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的净化风流喷雾装置,虽然设计理念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但一套动辄数万元的价格,大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而且从装备在现场的情况看,安装复杂、维护量大、故障率高,致使使用成本高昂,大批量推广尚需时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的新型矿用净化风流喷雾联控阀,其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该联控阀的压杆为倒“T”型,其底部与联控阀体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其顶端与摆杆的底端也通过转轴连接,摆杆和压杆之间设有限位块,用于限制摆杆摆动的幅度,摆杆顶端设有拉环且悬挂有重锤;联控阀体内设有结构相同的单向阀A和单向阀B,设在单向阀A内的顶杆A顶部和设在单向阀B内的顶杆B顶部均穿过联控阀体的顶面,且位于压杆的下面,单向阀A的一侧进水口连通管道A,其另一侧进水口通过管道B与单向阀B的进水口连通,单向阀A的出水口连通管道C,单向阀B的出水口连通管道D;顶杆A和顶杆B交替被压杆压下,当顶杆A被压下时,顶杆B被顶出,此时管道A和管道C连通,而管道A和管道D不连通,当顶杆B被压下时,顶杆A被顶出,此时管道A、管道B和管道D连通,而管道A和管道C不连通。
该联控阀综合考虑了煤矿作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装备使用的成本因素,吸取两种控制方式的优点,采用手动操作、机械联控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控制装置,通过拉绳在不同方向拉动摆杆,使顶杆A和顶杆B交替被压杆压下,从而方便地实现两道净化风流喷雾的交替停喷和不间断喷洒。尤其是其不需要电源的特点,使其灵活性大大增强,可安装在任何巷道内。因此该联控阀具备投资成本低、工作可靠、安装简易、维护简单等优点,在尚不具备装设自动净化风流喷雾的矿井中,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A向被拉动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B向被拉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倒“T”型压杆3的底部与联控阀体4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压杆3的顶端与摆杆2的底端也通过转轴连接在一起,联控阀体4内设有结构相同的单向阀A6和单向阀B7,圆柱弹簧16、钢球15和顶杆9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单向阀A6单向阀B7内,顶杆A9顶部和顶杆B10顶部均穿过联控阀体4的顶面,且位于压杆3的下面。单向阀A6的一侧进水口连通管道A11,其另一侧进水口通过管道B12与单向阀B7的进水口连通,单向阀A6的出水口连通管道C13,单向阀B7的出水口连通管道D14。摆杆2和压杆3之间固定限位块8,用于限制摆杆2摆动的幅度,它们综合作用可形成合理的摆动幅度,在摆动的终点两单向阀均能打开,摆杆2顶端设有拉环5,并且悬挂重锤1,凭借其重力可保证两单向阀能可靠地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栋,未经李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82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