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体式垃圾压缩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56757.5 | 申请日: | 2007-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38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力 | 
| 主分类号: | B30B9/00 | 分类号: | B30B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8013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垃圾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压缩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垃圾压缩机,用于城镇垃圾中转站对散装垃圾的处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垃圾压缩机中有一种结构紧凑的人力垃圾收集车和汽车垃圾收集车都能方便倾倒的垃圾压缩机,如专利号为200420020947.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垃圾压缩机》(公布号为CN2686844Y)就是这种设计,该型垃圾压缩机,包括压缩装置,安装在该压缩装置上的液压油缸和压台,该压台下方设置有可与其相配合提升和放下的垃圾箱装置,该垃圾箱装置包括有可置于地坑内的箱体,该箱体经推板和后闸门分隔作为受圾仓的中部空腔、设置有推出装置的后部空腔和作为存贮仑的前部空腔,在垃圾箱装置的后部空腔上沿口处绞接有垃圾倾倒箱部件。不仅保留了原有垃圾机的种种优点,而且可以倾倒汽车收集来的散装垃圾,因而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该机型尚存在某些缺陷,其一是,该机仅能盛装二块垃圾块,要等垃圾箱装置提升到运输汽车车厢高度,推出二块垃圾块后,重新放下垃圾箱装置回地坑内,方可再装散装垃圾进行压缩,这造成待装垃圾、待压缩、待装车的时间,无法连续工作,费时间且工效低;其二是,垃圾箱装置是置于地坑内的,基建施工费用大,造价高,且对安全不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利用主机移动与多台集装箱、多个倾倒散装垃圾的大斗搭配以实现一机多箱位、多大斗的分体式垃圾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分体式垃圾压缩机,包括主机,能与主机匹配的多台垃圾集装箱和多个倾倒散装垃圾的大斗,大斗预埋于地坑中,每个箱位配一个大斗和一台集装箱,共用一台主机。主机由纵向行走机构、横向行走机构、挖料机构、调整机构、结合机构、刮料机构、锁紧机构、提门机构等几大部件组成。其特征是:
1.主机安设在轨道组件上,主机一侧有预埋于地坑中的大斗,另一侧安设着集装箱箱位;多台集装箱箱位与多个大斗均布在轨道二侧,且处于对称状态。
2.在主机机壳底部安装着可使所述的分体式垃圾压缩机纵向移动的纵向行走机构,该机构包括:电机、主链轮、链条、中间链轮、从链轮、走轮组件、走轮轴、轨道组件;所述的电机主轴上装有主链轮,通过链条、中间链轮、从链轮带动走轮轴使纵向走轮沿主机轨道纵向行走,当主机行走到集装箱箱位时,横向行走机构利用底部的横向油缸推动横向走轮,将主机左向推动与集装箱靠近,接着锁紧机构的锁紧油缸缩回使锁紧挂钩与集装箱壳体上的锁紧销锁紧,接着提门油缸伸长带动提门导向杆向上,带动提门挂钩将集装箱插门提起,这样主机与箱位上的集装箱的连接完毕,接着结合机构通过结合油缸将结合板推出与大斗接口。
3、主机机壳的顶上部安装着调整机构、挖料机构,调整机构由伸缩套、伸缩套支撑座和调整油缸组成,它是挖料机构的控制部分;而挖料机构由挖斗、挖斗油缸组成,挖斗油缸可伸缩,而挖斗可绕铰链旋转90度将大斗内的垃圾挖起,可将大斗内的散装垃圾挖入主机腔内。
4、主机机壳的上中部装设着刮料机构,它由刮料油缸和刮料板组成,刮料油缸与刮料板连接,控制着刮料板,能将主机腔内的垃圾压入集装箱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主机底部设置在轨道组件上,在主机底部安装有纵向行走机构可顺轨道前移与后退,并装设有横向行走机构主机可以左右移动;而在轨道右侧有一排预埋于地坑中的大斗,在轨道左侧对称装设有一排集装箱箱位,可停放集装箱。即一台主机可与多个集装箱与多个大斗配合使用,在处理散装垃圾时,主机可连续工作,比原有的垃圾压缩机既省时、省力、省功、效率高又无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总体示意图;
图2为锁紧机构放大图;
图3为刮料机构放大图;
图4为调整机构放大图;
图5为结合机构放大图;
图6为挖料机构放大图;
图7为横向行走机构放大图;
图8为纵向行走机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力,未经王志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67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