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虹膜分离钩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6251.4 | 申请日: | 200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54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宋磊;唐正香;孙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磊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解***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虹膜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眼科手术用虹膜分离钩。
背景技术
眼科临床中,对于自内障合并虹膜后粘连的病人,在手术前散瞳剂很难将瞳孔散大,尤其对虹膜后粘连范围较重的患者更是如此,必须在手术进行时借助器械将粘连的虹膜与晶体的前囊膜强行分离开来,以便进行后续的白内障手术操作。以往采用的虹膜分离器械为单钩状的分离钩,在虹膜分离时,将分离钩伸到粘连部分的后部进行单向钩拉进行分离,对需要分离的粘连部位采取的是不可视的、盲目潜行的分离方式,因看不清楚粘连部位,容易对粘连部位相邻的组织造成损坏;因这种分离钩是圆钝状的,分离时需要用力将粘连部位拉开或撕开而不是对粘连部分进行切割,因此需要用较大的力才能将粘连部位拉开或撕开,这样撕拉就加大了对粘连部位的创伤,同时盲目潜行容易造成组织意外损伤,加重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严重的可造成晶体囊膜的破裂,直接影响了白内障手术的进行和术后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虹膜分离钩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减少分离创伤、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术后炎症反应的虹膜分离钩。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分离钩手柄和分离钩,分离钩手柄前部与分离钩垂直连接,分离钩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末端,其特征在于,分离钩设为截面为扇形的柱体,柱体的弧形面部分设在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末端的一侧、两侧面形成的刃部设在远离手柄前部末端的一侧。
所述分离钩与手柄前部末端的垂直距离设为0.5~1mm,所述分离钩的长度设为0.5~1mm。
所述分离钩的末端设有与分离钩手柄前部平行的突起,所述突起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突起的长度设为0.5~1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分离钩的末端设有横截面为圆形的突起,在手柄前部末端、分离钩以及突起之间形成了一个凹槽,分离钩的分离部分设有尖锐的刃部,而不是圆钝状的,在进行虹膜分离操作时,用前面的凹槽推动虹膜使得能够看到粘连部位,避免了盲目潜行,减少了组织意外损伤,发现粘连部位后向右侧倾斜分离钩,通过弯曲的刃部进行钩切而不是用力将粘连部位拉开或撕开,减轻了对粘连部位的创伤,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虹膜分离钩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A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虹膜分离钩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虹膜分离钩包括分离钩手柄1和分离钩4,分离钩手柄前部2与分离钩4垂直连接,分离钩4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2末端3,分离钩4设为横截面为扇形9而且截面大小可变化的柱体,柱体的弧形面6设在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末端3的一侧、两侧面形成的刃部7设在远离手柄前部末端3的一侧,分离钩4与手柄前部末端3的垂直距离设为0.5~1mm,分离钩4的长度设为0.5~1mm。
参考图3,虹膜分离钩,包括分离钩手柄1和分离钩4,分离钩手柄前部2与分离钩4垂直连接,分离钩4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2末端3,分离钩4设为横截面为扇形9的柱体,柱体的弧形面6部分设在靠近分离钩手柄前部末端3的一侧、两侧面形成的刃部7设在远离手柄前部末端3的一侧,分离钩4与手柄前部末端3的距离设为0.5~1mm,分离钩4的长度设为0.5~1mm,分离钩4的末端设有与分离钩手柄前部2平行的突起5,突起5的的横截面为圆形,突起5的长度设为0.5~1mm,这样在手柄前部末端3、分离钩4以及突起5之间形成凹槽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磊,未经宋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62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