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5906.6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6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许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蔚冠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28 | 分类号: | B60N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刚;赵海生 |
地址: | 51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提篮 汽车座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婴儿用具,尤其是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习用的「可卡合于婴儿车的汽车座椅」如中国TW专利申请案第095201245号,系一种可与婴儿车结合的儿童汽车座椅,包含:
一椅座,包括位于其底部的一纵向沟部;
一卡合装置,包括一制动部,一结合部、和连接该制动部与该结合部的一枢接部;该卡合装置可运动地容置于该沟部内,该枢接部枢接于该座椅,该结合部可用以卡合于该婴儿车,其该提篮的握把无法配合,使用者来作转动的动作,造成父母在抱婴儿时会感到不便,且放置婴幼儿时也不甚便利。
有鉴于上述缺失弊端,本实用新型人认为其有急待改正的必要,遂以其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制造的多年经验,及其一贯秉持具有的优良设计理念,针对以上不良处加以研究创作,在经过不断的努力后,终乃推出本实用新型的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其以更正改良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以克服上述传统结构的缺陷,达到更便于使用的实用效果。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主要由提篮、提握部与卡制组和安全扣及调整装置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提篮,包括一可让婴幼儿乘坐的座体,在座体左右两侧外各设置有一组合盖,在组合盖内部设有多个卡制齿,卡制齿与卡制组的卡制槽相组合;
提握部,其在握体两侧下方各设置有一转动盖,转动盖与提篮的组合盖相对合,在转动盖外缘凹设有一凹槽,凹槽与卡制组的按压块相组合,转动盖中间设置有一贯孔,与卡制组相互组合;
卡制组,由用于控制提握部转动换向的按压块、弹簧与固定栓和垫片及螺帽所组成,在按压块中间设有一可让固定栓固定滑动的滑槽,在滑槽前端凸设有一卡制槽,其与提篮的卡制齿相互嵌合,一用于使按压块的卡制槽与提篮的卡制齿相互嵌合的弹簧,抵定在按压块尾端,按压块尾端设有一用于防止弹簧脱落的固定块;
安全扣,由本体、用于控制插销分离扣合的安全按键与插销和安全扣带及前跨带所组成,安全按键为U型按键,插销由公插销与母插销所组成;
调整装置,由调整座、调整块和定位销及连接带所组成,调整座与提篮相连接的槽型块体,在调整座内侧设置有一调整块,调整块外缘具有可调整连接带长短的齿。
其中,提篮的组合盖中间设置有一用以将卡制组的固定栓组合固定的固定孔。
其中,卡制组的固定栓穿置在提握部与卡制组中,并固定于提篮上,其具有用于使固定栓易于与螺帽咬合固定的垫片。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可兼作婴儿提篮与汽车座椅且更方便实用的进步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按压转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定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实施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组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作动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组合分离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调整装置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调整装置作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婴儿提篮兼汽车座椅结构,[请参阅图1与图2和图3及图8]主要由提篮1、提握部2、卡制组3、安全扣4、安全扣带5所构成;其中:
提篮1,系一种可让婴幼儿乘坐的座体11,在座体11左右两侧外各设置一组合盖12,其组合盖12系一种组设卡制组3的ㄈ字形盖体,在组合盖12内部设有诸多卡制齿121,其卡制齿121可与卡制组3的卡制槽312相组合,其在组合盖12中间设置一固定孔122,以便卡制组3的固定栓33穿设组合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蔚冠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蔚冠五金制品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59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