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W形变流速接触絮凝高效复合斜板沉淀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55318.2 | 申请日: | 2007-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47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鹤立;王鹤名;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鹤立;王鹤名;程丽 | 
| 主分类号: | B01D21/08 | 分类号: | B01D2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18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形变 流速 接触 絮凝 高效 复合 沉淀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液分离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水处理设备技术的改进。
背景技术:
沉淀是水处理工艺中固液分离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目前在水处理中采用的工艺形式主要有平流沉淀池、斜板与斜管沉淀池等,其中斜管沉淀池的效率最高,但在近年来的实际应用中发现,斜管沉淀池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处理效率与出水水质明显下降,可靠性远不如平流沉淀池。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沉淀理论认为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是处于层流状态,其实不然,在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是有脉动的,当斜管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会在矾花颗粒后面产生小旋涡,从而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的矾花颗粒的沉淀无影响,但对于反应不完全小颗粒的沉淀起到顶托作用,就会影响出水的水质情况。
影响沉淀池最终出水好坏的主要因素是小的、轻的、碎的絮凝矾花颗粒能否在沉淀设备中被有效截流,如果能让这些小的、轻的、碎的絮凝矾花颗粒在沉淀设备中通过接触絮凝联结成较大的颗粒,则容易被有效截流,从而提高沉淀效果,改善出水水质,这一点已经为大量研究所证实。
技术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抑制水流的脉动,本实用新型利用逆向流接触絮凝原理,提供了一种可以达到提高沉淀效果和负荷的W形变流速接触絮凝高效复合斜板。
在水处理设备中的斜板上固定有肋条,各肋条呈W形分布排列固定在斜板的下部或全部,各斜板是矩形板面。
本实用新型强化了斜板的接触絮凝的复合作用,通过改变入流处过水断面,局部改变流速,充分发挥斜板的接触絮凝作用去除反应不完全小颗粒,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出水浊度;设备将有沉淀和澄清的机理,可以提高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澄清池相比,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悬浮泥渣层形成期,液流状态稳定,泥渣层形成稳定,运行初期即可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由于悬浮泥渣层和斜板沉淀的共同作用,对不同水质和冲击负荷的适应性很好;沉淀池沉泥的密度比常规沉淀池的大,排泥水可有50%左右的节省,可节约水资源,减少运转费用。
因此,本发明的推广应用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水处理设备沉淀池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元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是肋条各种W形分布排列在斜板的主视图;
其中:1是池体、2是配水装置、3是W形接触絮凝高效复合斜板、4是沉泥斗、5是排泥管、6是沉淀池集水装置、7是出水管、31是斜板、32是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从水处理设备沉淀池图中可知,斜板是固液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斜板上固定有肋条,一是加强斜板的强度,另外可以改变处理水的流动形态,使水中的颗粒加速絮凝沉淀。
处理水通过沉淀池配水段,上向流入本设备,经斜板和肋条组成的沉淀空间,纯净液体流出,固体颗粒经在沉淀空间内所形成的悬浮泥渣层的物理化学作用下,长成一定的尺度,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沉淀单元,沉入沉淀池底部;肋条在这里起支撑斜板作用的同时,还调整着沉淀单元的截面,提供了部分泥渣的下滑面;上向流处理水中的粒子流入与重力方向有一定倾角的沉淀单元时,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到斜板上表面,并沿斜板的表面下滑,遇上向流的顶托作用,将在水力升力的作用下,随着水流一起上向运动,并重复沉淀过程,在这期间,由于在斜板与肋条的沉淀空间有大量的粒子重复上述运动,粒子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形成悬浮泥渣层,粒子在沉淀过程中,同时存在与斜板表面的力的作用,只有颗粒的密度和尺度达到了一定的数值,才能脱离沉淀单元,沉淀到沉淀池的底部;流体中的粒子通过接触絮凝作用和重力沉淀等综合的物理化学作用得到去除;并且由于悬浮泥渣层的澄清作用,出流上清液中影响质量的小粒子数量将得到去除,最终可以得到优质的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鹤立;王鹤名;程丽,未经王鹤立;王鹤名;程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53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