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55226.4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95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卓文彬;荚川;王飞;肖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22B37/20 | 分类号: | F22B37/2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尚梅;代平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蒸汽 发生器 管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具体涉及一种直流蒸汽发生器正三角形管束的围桶。
背景技术
换热器管束一般采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方式(见附图4),放置在壳体内,通过设置折流板,使壳程流体能够有效地冲刷传热管束,与管程流体进行能量传递。
应用于核反应堆的直流蒸汽发生器作为换热器的一种,具有传热高效、布置紧凑的特点。为了保证反应堆用直流蒸汽发生器的安全可靠,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直流蒸汽发生器模拟体进行大量的工程验证试验。在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边界区的间隙形状与管束中的间隙不一样。在边界区如果不能有效的模拟管束中的间隙情况,造成间隙不均匀,则壳程工质将会产生分流、漏流,使试验结果不能准确模拟工程实际。并且随着模拟试验比例的减小,这种模拟失真越大。出于经济性考虑,试验研究一般采用缩小比例的模拟体,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减小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外缘与桶体间流动间隙模拟失真的影响。现有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管束的围桶在管束边界地区间隙与管束中央区域间隙相比太大或者太小,使管束边界地区与管束中央地区间隙不均匀,造成流量分配不均匀,降低传热效率,无法满足工程试验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该围桶可模拟正三角形管束中的间隙情况,降低管束中心与边界地区间隙的不均匀度,满足模拟试验的要求,同时加工方便。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该围桶横截面的内边为带有锯齿的多边形,每个锯齿的夹角β为120度。
如上所述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横截面的外边为等边六边形。
如上所述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由多块带锯齿的围桶板拼装组成。
如上所述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由三块相同的围桶板拼装焊接组成,围桶板的中心夹角α为120度。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围桶内部设计为锯齿状的多边形,锯齿角度为120度,为六边形的角度,紧密地将管束包裹起来。由于在管束中央地区,每根换热管被周围6根管包围,可以将管束中单根换热管周围的间隙简化成被六边形包围的形式,因此,带有120度锯齿的围桶可以有效地模拟管束中的间隙情况,降低管束边界区间隙与管束中间隙的不均匀度,使流量分配均匀,满足模拟试验的要求。围桶外形设计为六边形,便于对围桶的加工和夹持。围桶采用多块围桶板拼装结构,方便加工内部锯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围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围桶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围桶的使用效果图;
图4为GB15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围桶板;2.锯齿;3.焊接部位;4.换热管;5.壳体;6.管束中的间隙;7.管束边界的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围桶横截面的内边为带有锯齿2的多边形,每个锯齿2的夹角β为120度,围桶横截面的外边为等边六边形。围桶由三块相同的带锯齿2的围桶板1通过焊接部位3拼装焊接组成。每块围桶板1的中心夹角α为120度。
具体使用时,首先根据正三角形管束数量确定管束边界处围桶的内部形状,围桶内部采用锯齿状的多边形结构,每个锯齿夹角为120度,排列时尽量紧密的包裹换热管4,使位于管束边缘的单根换热管4内侧被管束中的其他换热管4包围,外侧被围桶板1的锯齿2包围,达到较真实的模拟管束中间隙形式的目的,满足模拟试验的要求。围桶内部形状确定后,根据围桶的内部形状设计三块相同的带有锯齿2的围桶板1,围桶板1的中心夹角α为120度,围桶板1均采用不锈钢制造。安装时,在管束外拼装上围桶,待围桶安装到位后,在焊接部位3处用激光将三条边缝封焊,防止漏流。根据加工的具体情况可以改变拼装的围桶板1的数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52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