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54875.2 | 申请日: | 200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14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姜汉基;崔璆奭;金艺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德龙 |
主分类号: | F25C5/18 | 分类号: | F25C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常雪 |
地址: | 100028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冰蓄冷 冷却系统 蓄冷槽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
背景技术
冰蓄冷冷却系统是指深夜低谷电价时运行冷冻机制冰到蓄冷球内,然后白天高峰电价时利用这些冰制冷的蓄冷球进行热交换而达到降温的目的的一种制冷系统。
这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原理是,首先深夜时间段利用便宜的深夜低谷电价时运行冷冻机冷却不冻液,已冷却的不冻液通过容纳多个蓄冷球的蓄冷槽,把装在上述蓄冷球内的结冰液冻结成冰。如果结冰过程结束,把上述已结冰的蓄冷球保存在隔热状态的蓄冷槽内,白天结冰液的冰开始融化,使不冻液降温,不冻液循环流向热交换机,从而把上述已结冰的蓄冷球的冷气用于供冷,继而能够减少或避免白天最大负荷时的供冷电力的使用负荷。
现有的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通常由隔热性能良好的建筑物(一般为地下矩形屋)内填满蓄冰球所组成,包含从蓄冷槽的上部一侧注入不冻液的喷射式喷嘴或梳子形状上部分散器、从蓄冷槽的下部一侧排出上述不冻液的下部出口,及安装在上部分散器下方以防止蓄冷球被浮力升起的铁制的格栅。
通常上述结构的蓄冷槽的大小约占建筑物的地下设备房的30~40%左右,占用空间相当大,因此当通过贯通蓄冷槽内壁进来的上部分散器向蓄冷槽内部注入不冻液时,不冻液没有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整个内部面积,而出现只偏重于蓄冷槽的某一部分注入的现象。
蓄冷槽内部制冰时,从冷冻机供给的低温不冻液流向蓄冷槽上部,此时不冻液的冷气促使由蓄冷球容纳的结冰液从与不冻液的接触部分开始结冰,继而扩散到整个蓄冷槽进行结冰。如果不冻液没有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内部,而只偏重于某一部分注入,就会妨碍制冰作用扩散到整个蓄冷槽。
这种结果导致从冷冻机供给的低温不冻液没有与布置到整个蓄冷槽的蓄冷球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而是只与部分蓄冷球进行热交换后直接从蓄冷槽下部排出,因此从蓄冷槽下部排出的不冻液的温度没有充分地升高,而是以低温状态排出不冻液,从而导致冷冻机的入口温度偏低,由此产生冷冻机的效率下降的问题。
另外,融冰时,在热交换机供给冷气而本身温度不上升的不冻液,继续只供给蓄冷槽的局部,因此在蓄冷槽内部冻结的冰不能均匀融化,首先融化常温不冻液流入的部分,然后融化其相邻部分。如果不冻液没有均匀注入到蓄冷槽的内部,而是只偏重于某一部分注入,就会妨碍制冰作用扩散到整个蓄冷槽。
这种结果导致从热交换机供给的常温不冻液没有与布置到整个蓄冷槽的蓄冷球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而是只与部分蓄冷球进行热交换后直接从蓄冷槽下部排出,在蓄冷槽实际留有冰,从蓄冷槽下部排出的不冻液的温度没有充分地冷却,而是以常温状态直接排出,从而降低室内机的供冷性能,不能充分地承担建筑物所需的供冷负荷。因此,存在即使白天时间段在蓄冷槽实际留有冰,为了满足急剧增加的下午时间段的负荷,不得已运行冷冻机而费用提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它在蓄冷槽内部安装使不冻液能够均匀流动的分散器和格栅,以保持不冻液在整个蓄冷槽内部均匀流动,从而提高冰蓄冷冷却系统的制冷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冰蓄冷冷却系统的蓄冷槽结构,包括蓄冷槽,所述蓄冷槽为一个长方体结构,蓄冷槽内填充有蓄冷球,蓄冷槽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下方的蓄冷槽上部设置有一个分散器,所述分数器从蓄冷槽一侧伸入蓄冷槽并覆盖蓄冷槽顶面,分散器下方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覆盖整个蓄冷槽顶面,蓄冷槽底部设置有一个合流管,所述合流管覆盖蓄冷槽底面,所述合流管从与分散器进入蓄冷槽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伸出蓄冷槽。
为了使不冻液从蓄冷槽的整个顶面均匀注入蓄冷槽,并使从上部以自由落下形式均匀滴漏的不冻液通过蓄冷槽的整个底面没有死角地均匀排出,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和合流管结构相同,均由多级导流管和最终分散管构成,多级导流管没有不冻液流出的眼,而是只起到连接导流管的作用,下级导流管的直径比和它相连的上一级导流管直径逐渐减小,使不冻液容易流向下级导流管,所述最终分散管直径最小,其上均匀布置有喷射口。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散器包括由蓄冷槽的一侧伸入蓄冷槽内的第1导流管,所述第1导流管伸入到蓄冷槽的中央并垂直分岐为2个第2导流管,每个第2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3导流管,每个第3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2个第4导流管,每个第4导流管末端垂直分岐为最终分散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德龙,未经金德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48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事务机的滚轴结构
- 下一篇:隔离开关与断路器联锁信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