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压浮除式截油槽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1237.5 | 申请日: | 200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88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邱景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铼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C02F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应;吴兰柱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压 油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截油槽,特别是涉及一种由滤渣篮、抽水机、加压桶、刮油机构及浮渣槽等组成,使废水中的浮渣、油脂可以彻底过滤清除的加压浮除式截油槽。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265409号「油脂截留槽结构改良(三)」其揭露有:一沉淀槽、一截留槽和一个排放槽,由前至后依序相连,其中该沉淀槽内设置一支L形导流管,该截流槽与该沉淀槽间具有一第一室隔板隔开,且该截留槽中末端具有一倒L形导流管连通至该排放槽,该排放槽则具有一水位板及一出水管,使得含油脂废水在该截留槽内部流动时,能够经由该L形导流管及倒L形导流管间以上下交错的方式形成绕流和行走最长的流径,以增加流水停滞的时间,利用比重原理让废水中的油脂上浮并加以截留,从而达到去除油脂的目的。
然而,利用比重原理截留废水中的油脂,油脂的截留并不能完全,而且该专利的组件为固定组合式,无法拆卸清洗,容易因沾黏过多的油脂而黏滞,导致机构无法正常动作。
为了改善上述缺失,申请人申请了中国台湾第94210701号「可拆卸的自动刮油式截油槽」专利申请案,并获得第M281988号专利证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压浮除式截油槽,由滤渣篮、抽水机、加压桶、浮渣槽及刮油机构,使废水中的油脂浮渣得以被彻底刮除干净。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加压浮除式截油槽,利用在经过过滤的废水中加入空气混和,再以加压桶加压使水和空气混和充份至形成水分子气泡,再导入废水槽中,使废水槽中的细小油脂或浮渣充份浮至水面形成浮渣泡,再以刮油机构予以刮除;由于废水中的油脂可以被气泡分子推升至水面,故油脂可被彻底刮除干净。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加压浮除式截油槽,由增强废水中油脂残渣的滤除功效,提升环境的保育。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加压浮除式截油槽,其上端侧设一进水口;进水口下方处设一可对废水进行第一道过滤渣篮,截油槽的下方为废水槽;废水槽的下方设一整流组,整流组内设有整流板;在所述整流组上端设有可将废水槽内的水抽出并混和入空气的抽水机;抽水机出口经导管连通至加压桶,加压桶的出口连通导管至排气管;在废水槽内设有排气管,使经加压形成的小分子气泡经此排气管排出至废水槽,将杂质推升至水面,形成浮渣;以及在加压浮除式截油槽的上端设有一可对浮于水面的浮渣予以刮除的刮油机构。
前述的刮油机构,设有一链条组,链条组间设有横向刮刀。
前述的刮油机构,其一侧复设有一油脂传送器,该油脂传送器包括有一螺杆及一浮渣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加压浮除式截油槽,透过小分子气泡将废水中的油脂、面粉、小杂质等推升至水面,确能有助于将废水中的油脂、面粉、小杂质等彻底刮除,对于废水的净化有相当的功效,其为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既未见于任何刊物,市面上也未见有类似的产品,故本实用新型应有符合专利法的规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废水槽平面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废水槽和第二槽的平面示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使用状态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加压浮除式截油槽,如图1、图2、图3所示,该加压浮除式截油槽1,其上端侧设一进水口11,进水口11下方处设一滤渣篮2,截油槽1的下方为废水槽3,废水槽3下端设有一组和槽底有一段距离的整流组4,滤渣篮2和整流组4之间设一隔板21,使废水通过滤渣篮2后,再从整流组4的底端进入;该整流组4,系呈左、右组设置,其内部设有多数直立式导流板41,左、右组内的导流板41下端各向外偏斜,使含油废水从底端进入后得顺着导流板41向上流动;
位于整流组4的上端,设有一排气管5,如图4所示,该排气管5横向延伸于废水槽3中,其表面设有多数个排气孔51,整流组4的上端又设有一抽水管6,抽水管6的一端连通至抽水机7,抽水机7由马达8带动,抽水机7和马达8设于第二槽71内,抽水机7抽出的水则经导管连通至加压桶9,加压桶9的出口再连通导管至排气管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铼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利铼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12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墙面打磨机
- 下一篇:一种烃类蒸汽转化炉转化气出口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