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孔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50588.4 | 申请日: | 2007-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45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 发明(设计)人: | 缪新杰;杨永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08 | 分类号: | H05K7/08;H05K7/16;H05K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孔结构,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种应用于具有转轴的折叠式电子装置的开孔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笔记型电脑、电子词典以及折叠式手机等电子装置,大多具有转轴装置,这种转轴装置应用于该类电子装置屏幕与主机本体连接处,藉以达到屏幕与主机本体之间可以互相连接且能转动的功能。以笔记型电脑为例,其转轴装置结构大致可区分有主机与屏幕两部分,于未使用状态时屏幕上盖为下盖合于主机底座上方,当欲使用时,必须将上盖上掀至适当角度后以便于操作使用,且笔记型电脑设计人员为使该主机与屏幕达成电性连接,往往于该转轴内部走线,因此有良好的转轴的出线口的设计是必要的。
一般笔记型电脑的转轴的出线口,请参阅图1,其为应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出线口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出线口13设置于该笔记型电脑1的转轴10用以供同轴线14通过,且该出线口13是由该笔记型电脑1的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对接形成,并该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对接处存有不可避免的间隙H,请参阅图2A、图2B,为应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出线口结构及转轴旋转时该出线口发生错位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种笔记型电脑的转轴装置于A方向或B方向实施转轴动作时,由于该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对接处不可避免的间隙H的存在,该出线口13皆会于C方向发生错位L,而该错位L会挤压到该同轴线14,从而使该同轴线14被磨断。尤其是该出线口13通过多根同轴线14时,该同轴线14被磨断的现象则会更容易发生,如此,不但影响到该笔记型电脑的性能,更为甚者,会给使用者带来非必要的困扰。
因此,有设计人员为解决同轴线被磨断的现象,于出线口处在该同轴线出线部位包覆醋酸胶布,如此虽然可防止该出线口发生错位时直接挤压到该同轴线,然而,由于该同轴线出线部位包覆了醋酸胶布,则必然会加粗该同轴线,并相应减小该出线口的容线空间,但当需要于该出线口布设多条同轴线时,此种于该同轴线出线部位包覆醋酸胶布的手段显然不可采用。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种种缺点的出线口结构,实为相关领域的业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以避免出线口发生错位而磨损同轴线的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以使结构简单并降低制造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包括:多个具有开口槽的壳体以及多个挡止垫,当所述壳体组合时,所述开口槽连接形成一开孔,且所述挡止垫设置于该开孔内缘并跨置于所述开口槽连接处;使所述挡止垫挡止该开口内缘的等壳体的连接处。
前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其中,所述壳体的开口槽边缘具有凸设于所述开口槽的侧璧,当所述壳体组合时,所述侧璧对合形成一环绕于该开孔的凸缘;该挡止垫跨置并覆盖于所述侧壁连接处;该开孔枢接一转轴;该挡止垫选自弹性凸块及弹性片的其中之一者;所述开口槽为半圆形,该开孔系相应的为圆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开孔内缘设置有多个挡止垫并跨置于所述开口槽连接处,如此不但可以避免转时该开孔处发生错位而导致的磨损内部同轴线的问题,且还因其结构简单又不增加设计成本,从而可提高产业利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出线口示意图;
图2A为应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出线口结构的侧视图;
图2B为应用于现有技术中的转轴旋转时该出线口发生错位的示意图;
图3A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B所显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C所显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的第一实施例于两壳体产生错位时的侧视图;以及
图4所显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合式电子装置出线口的开孔结构的第二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1 笔记型电脑 10 转轴
11 上壳体 12 下壳体
13 出线口 14 同轴线
3 开孔结构 30 第一壳体
300 第一凹槽 301 第二凹槽
302 第一侧璧 303 第二侧璧
31 第二壳体 32 开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05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正弦波调压驱动电路
- 下一篇:一种用于连接PCB板的接线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