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教练车油门安全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50413.3 | 申请日: | 2007-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程开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开海 |
主分类号: | G09B9/042 | 分类号: | G09B9/042;B60W10/18;B60W10/06;B60W30/08;B60T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6100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教练车 油门 安全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练车油门安全控制器。
教练车上,新手开车,该刹车时往往错踩油门,该减速反而加速,即使教练踩下副刹车也无法马上停车,因这件情况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常有所闻,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种当学员误踩油门时,可紧急停止对发动机供油的装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专利申请200620130899X提出一种汽车油门安全控制器,但这种控制器主、副摆轮分别安装在需要处于同轴心线的支架一侧的中轴上及另侧的管型支座上,这样造成安全控制器整体结构的复杂化,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主、副摆轮装于同轴上的,结构更加简单的教练车油门安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中轴上与支架连接端有一轴向孔,在套装主副摆轮段有一与轴向孔相通的径向孔,电磁铁固定在支架上中轴与支架的连接端,铁心推杆从中轴轴向孔中穿过,传动片在中轴径向孔内,处于两摆轮之间。
本实用新型主、副摆轮套装在同轴上,中轴只有一端固定在支架上,这样使安全控制器的整体结构大大简化,易于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2、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教练车油门安全控制器的装配图,其中图1为主视图,图2为俯视图,图3为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轴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图中1——前油门线,2——主摆轮,3——弹簧,4——后油门线,5——弹簧座,6——支架,7——副摆轮,8——电磁铁,9——螺帽,10——传动片,11——铁芯,12——中轴,13——推杆。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轴12的一端固定在支架6上。主摆轮2与副摆轮7套装在中轴12上,主、副摆轮内端面分别带可相互配合的凸块与凹槽,主摆轮可轴向移动,其外侧有一弹簧3,它们组合后类似于牙嵌式离合器。弹簧3既可推动主摆轮2压紧副摆轮7,又可带动主摆轮2绕轴转动一定角度;中轴12与支架6的连接端有一轴向孔,套装主、副摆轮段有一与轴向孔相通的径向孔(图4所示),传动片10在径向孔内,处于主、副摆轮之间;电磁铁固定在支架上,铁芯传动杆13从中轴轴向孔中穿过(图3所示)。电磁铁线圈与刹车灯并联,当对电磁铁8通电时,铁芯11在磁力作用下右移,通过推杆13、传动片10可推动主摆轮2右移,使主摆轮2与副摆轮7分离(如图5所示)。主、副摆轮弧形外缘带有卷绳槽,前油门线1的一端与主摆轮2连接,另端与油门踏板连接,后油门线4的一端与副摆轮7连接,另端与发动机油门连接(图2所示)。
教练车行驶需加油门时,踏下油门踏板,通过前油门线1拉动主摆轮2左摆,由于主、副摆轮间的离合器接合,主摆轮2带动副摆轮7同步摆动,前油门线带动后油门线4同步运动,操纵油门的开与关。
教练车行驶时,在遇需要减速或应立即停车的危险路段,需要立即制动,如学员仍踩住油门,教练踩下副刹车,对车辆制动、制动灯开关闭合,对制动灯通电的同时,也对电磁铁8通电,电磁铁推动图3中的主摆轮2右移,主摆轮2内端面的凸块与副摆轮7内端面的凹槽分离(主副摆轮间的离合器分离)。图2中通过后油门线4与副摆轮7连接的发动机油门不受与油门踏板连接的主摆轮2的限制,在回经弹簧的作用下,油门可自动关闭。这样,遇危险路段需要减速或立即停车,即使学员踩住油门踏板不放,只要教练踩下副刹车,对车辆制动的同时,又能控制油门的自动关闭(保留怠速)。改变过去教练车油门只能由学员控制,遇紧急情况需要减速或立即停车,学员仍踩住油门时,教练只能踩刹车阻止车辆前驶,无法对油门进行控制的被动状况。
当对电磁铁8断电,主摆轮2在弹簧3的推动下左移并可扭转一定角度,主副摆轮内端面的凸块可重新嵌入凹槽(两轮间的离合器重新接合),图2中通过主、副摆轮与油门踏板连接的前油门线1又可带动与油门连接的后油门线4同步运动,操纵油门的开与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开海,未经程开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04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