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盘式开关磁阻电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50235.4 | 申请日: | 2007-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78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 发明(设计)人: | 袁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会文 |
| 主分类号: | H02K29/06 | 分类号: | H02K29/06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梦云 |
| 地址: | 541002广西壮族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 磁阻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领域,涉及磁阻电机,特别是开关磁阻电机,提供一种盘式开关磁阻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机及电气器具提出了小型化及薄型化的要求,而目前的磁阻电机多数为柱式结构,其工作方式均为径向磁场工作方式,径向磁场工作方式电机的体积便受安装空间的制约,同时还具有齿根处狭窄的“瓶颈效应”,转子散热条件不好,铁芯利用率不高,只能达到70%-75%,这对于安装空间小,需要容量大的场所,问题就更为突出。
由于磁阻电机是一种单励磁的机电能量转换装置,缺少他励的激磁绕组,存在着能量转换上的一些不足:铜和铁利用不够充分。磁阻电机的励磁方式与异步电机相似,是交流励磁,功率因素不可调,为了减少励磁电流和增加交(q)、直(d)轴磁阻的差别,需要将电机气隙减少,由于电机的气隙很小,且齿数较少,齿槽效应明显,故电磁噪声和转矩脉动较大。普通的磁阻电机,只利用了转子齿进入通电相绕组所在定子齿下该相绕组电感增加时产生的电磁转矩,而没有利用转子齿离开定子齿绕组电感减少时产生的有效电磁转矩;当通电相绕组电感增加过程中由电磁能转变成的机械能,在转子齿离开定子齿时将产生负转矩,为了防止这种逆变换,当通电机绕组电感达到最大值后必须立即使该相绕组电流减少至零,以便将储藏在该相绕组的电磁能迅速释放,由于换流电路的电感较大而供电变流器的容量有限,电机产生转矩的能力因之降低。为了克服上述单励磁磁阻电机的缺点曾采用双励磁方式解决,其解决方案:一是采用永磁铁实现双励磁方式,即构成永磁式磁阻电机,但功率因素不可调;方案二是在电机转子上增加一套励磁绕组实现双励磁方式,即构成激磁式磁阻电机,但需要增设滑环与电刷,电机结构复杂,可靠性低,特别是由于以往的加工装备落后问题,造成了盘式开关磁阻电机加工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加工精度受影响,制造成本高。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盘式开关磁阻电机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装配,功率体积比高,过载能力大,形体薄,运行可靠,散热效果好的扁平结构的轴向磁场盘式开关磁阻电机。
这种新型电机包括:静子组件,转子组件。其中静子组件是由:圆盘式环状定子,6个以上的柱状定子齿铁芯,定子固定隔磁铸盘,励磁绕组,钢轴、编码盘、传感器、轴承、绕组电源引出线组成;转子组件是由:前机壳、后机壳,2个以上呈圆盘式环状的相对定子的左转子和右转子,4个以上的柱状转子齿铁芯组成。所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前机壳、后机壳分别以紧配合的方式配装在钢轴两端头的轴承上,两端面上的齿口相扣合,再用紧固件固连成一体,当转子与壳体同轴心运转时,形成外转壳体负载式电机,当转子与钢轴同轴转动时,形成内转钢轴负载式电机。在前机壳和后机壳的周壁上顺轴向分别相向的开设着两组呈百叶窗式通风槽孔,定子和相对定子的左边转子、右边转子、编码盘、传感器组合固装在钢轴上配装在前机壳和后机壳相扣合的内腔中,通风槽孔即形成了电机内腔运转时的散热,冷却通风口,在钢轴的中端固装着一个以上的定子隔磁铸盘,对应隔磁盘个数的圆盘环状轭式的定子配装在隔磁铸盘上,有6个以上的柱状定子齿铁芯分别均等分平面固装在定子圆盘两面上;电枢绕组及励磁控制绕组配装在相应的定子齿铁芯上,相对定子的右侧的钢轴上开设着一个顺延向钢轴右端头的通孔,电枢绕组和励磁绕组的控制线由此孔向外穿引而出;相对圆盘定子左端的钢轴上固装着一个轴承,圆盘环状轭式的左转子配装在这轴承上,有4个以上的柱状转子齿铁芯分别均等分平面配装在转子轭圆盘面上,前机壳以紧配合的方式配装在这转子上;相对圆盘定子右端的钢轴上,还有一轴承固装在钢轴上,圆盘环状轭式的右转子配装在这轴承上,有4个以上的柱状转子齿铁芯分别均等分平面固装在转子轭圆盘面上;编码盘固装在后机壳上,传感器和传感器接收装置固装在相对右转子的右端的钢轴上,并相隔一定的距离,编码盘置放在传感器接收装置的之间,后机壳以紧配合的方式配装在右转子上,以形成外转壳体负载式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会文,未经袁会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502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