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油气弹簧的缓冲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49659.9 | 申请日: | 2007-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2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 发明(设计)人: | 顾亮;陈轶杰;李晓雷;管继富;黄华;赵力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燕燕 |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弹簧 缓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气弹簧的缓冲装置,属于液压机械和机动车应用领域,主要用于衰减车身振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平顺性以及越野速度。
背景技术
悬挂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从通俗意义上讲,悬挂系统由弹性元件、阻尼元件和导向装置等组成。当然,在具体的结构实现上,上述各元件未必都以独立的形式出现。
现有技术中,除去油气弹簧,车辆悬挂系统所使用的弹性元件种类主要还有: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橡胶弹簧和气体弹簧。钢板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的单位质量储能比较小,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吸收振动能量很有限,且质量较大;同时弹簧刚度均呈线性特性,不能根据车辆行驶在不同等级路面而发生变化,从而无法实现车辆平顺性的最优化。橡胶弹簧则是利用橡胶本身的弹性来吸收振动能量,但寿命较短,易于老化,所以应用范围较小。气体弹簧一般是以惰性气体(氮)作为弹性介质,刚度曲线呈现出很好的非线性特性;同时它的储能比很大,但其本身只能吸收和释放部分路面激励对车体产生的冲击,要消耗大部分振动能量,满足车辆的行驶要求还需外加减振装置,而且气体弹簧本身也不具有导向作用。
近些年来,油气弹簧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工程车辆以及军用车辆上都有所应用,与以上几种弹簧形式相比,油气弹簧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非线性变刚度特性
由于油气弹簧使用高压惰性气体(氮气)充当传统意义上的弹性元件,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刚度及渐增性特点,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辆平顺性及稳定性要求。当车辆在平坦路面行驶时,油气弹簧的相对伸缩量较小,惰性气体所产生的刚度也较小,可以充分满足乘员的舒适性要求;当车辆在起伏地行驶时,动行程增大,使得油气弹簧刚度变大,能够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从而保证了乘员的安全性。另外,针对载荷变化较大的车辆,油气弹簧的变刚度特性能够使车身固有频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以便提高车辆的平顺性。
(2)非线性变阻尼特性
按不同节流方式所组成的阻尼阀,加装在油气弹簧上,也具有非线性阻尼特性,产生的阻尼力和阻尼系数都随着车架与车桥相对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加装阻尼阀后,油气弹簧同时起到了减振器的作用。
(3)车姿调节功能
油气弹簧通过附加一套车姿调节系统,还可以实现车体的升降,前后俯仰和左右倾斜,以便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对于车姿的调节功能通常只有在主动悬挂中才能实现,从而体现出油气悬挂的优越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有油气弹簧的不足之处:
当车辆尤其是越野车辆在恶劣路况下高速行驶时,很难完全避免撞击限位块以及“悬挂击穿”现象的出现。若车体上的限位块不能很好地起到限位作用,油气弹簧主活塞与缸筒上、下端盖之间将发生非常激烈的瞬时冲击,对油气弹簧的可靠性会产生极大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弹簧的缓冲装置,油气弹簧的活塞杆套装在缸筒中,缸筒上端与上接头总成相连,缸筒下端与下支承总成相连,活塞杆上端与组合式活塞相连,活塞杆下端与下接头总成相连,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上缓冲装置与下缓冲装置,上缓冲装置设置在缸筒内腔并与上接头总成相连,下缓冲装置设置在缸筒内腔并与下支承总成相连。
下缓冲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块和硬质护板,下缓冲装置套装在活塞杆上,并依靠自身重力落到下支承总成处,所述护板一侧面向活塞总成。
上缓冲装置包括具有弹性的缓冲块和硬质护板,上缓冲装置套装并固定在上接头总成上,以防止所述上缓冲装置脱落,所述护板一侧面向活塞总成。
在油气弹簧的适当位置加装缓冲装置,通过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块充分吸收来自组合式活塞的冲击,并由其外端的硬质护板对缓冲块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其被组合式活塞撞坏。这样,有效地提高了油气弹簧抗冲击的可靠性,并充分继承了现有油气弹簧所具有的普遍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油气弹簧的总成结构图;
图2为油气弹簧上缓冲装置结构图;
图3为油气弹簧下缓冲装置结构图;
图4为油气弹簧上接头总成结构图;
图5为油气弹簧下接头总成结构图;
图6为油气弹簧下接头总成套筒端面结构图;
图7为油气弹簧下接头总成下连接盖主视图;
图8为油气弹簧下接头总成下连接盖左视图;
图9为油气弹簧组合式活塞结构图;
图10为油气弹簧组合式活塞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油气弹簧活塞端盖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96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