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49048.4 | 申请日: | 2007-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96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富鑫;郑树海;刘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信瑞浩通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02 | 分类号: | H05K7/02;H05K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宪富 |
| 地址: | 100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传输 室内 单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确切地说,涉及一种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升级、方便地配置各种硬件和功能电路的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的机箱构造,属于电通信设备的结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的机箱如同大多数电子设备的机箱一样,都是采用螺钉将“ㄇ”型的上盖板和“”型的底板螺固成为一体;并在该箱体内,直接用螺钉固定一整块印制电路板PCB。如果用户需要对印制电路板上的某个硬件进行升级、或者提出不同的配置,都必须采用螺丝刀将螺固机箱和PCB板的螺钉旋松拆下,打开机箱上盖板,再将PCB板从箱体中取出后,才能够进行硬件升级或更换配置。这种传统构造的机箱已经沿用了许多年,始终没有进行改进。由于其结构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产品升级或改进配置的操作非常繁琐、复杂,效率甚低。因此,在科技发展和元器件的更新替换处于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对这种电子设备的机箱结构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已经十分必要,并成为业内技术人员非常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该装置机箱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机箱内设有多个导轨,以便将机箱内的印刷电路板按照其不同使用功能分解成多个功能模块,而且,各个功能模块均可独立、方便地沿着导轨滑动插拔,无需用螺丝刀拆卸紧固螺丝,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用户灵活升级设备硬件配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该装置的机箱包括有:由上盖板和底板构成的箱体、前面板、印刷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还包括有:在底板上螺固的两个或多个导轨,以及用于将前面板螺固在箱体底板上的安装孔的手旋螺钉;其中,在各个导轨的滑槽之间滑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的印刷电路板,这些印刷电路板又分别藉助螺钉与其前侧的前面板螺固成为一体;安装印刷电路板时,直接穿过箱体的对应窗口而插入对应导轨之间的滑槽,再藉由手旋螺钉将前面板和印刷电路板一起固定在箱体上;需要更换某个印刷电路板或其中的元器件时,只需直接将对应的前面板的手旋螺钉旋松,一并将该前面板以及与其固接的印刷电路板从箱体中抽出,进行更换即可。
所述前面板有一个或多个,其数量可与所述功能模块的印刷电路板的数量相对应。
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功能模块包括:网管模块、时分复用模块和1+1主备倒换备份模块,其中日常需要维护的时分复用模块和1+1主备倒换备份模块分别藉助螺丝与各自的前面板固接为一体,以使该装置的各功能单元的控制电路模块化,各个模块可独立插拔,较好地解决灵活升级硬件配置的问题。
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要与其对应位置导轨滑槽之间的宽度构成滑动配合。
所述导轨的材料是铝合金或工程塑料,该导轨有两种结构:单侧滑槽和双侧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机箱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由箱体、导轨、前面板、手旋螺钉组成的新型机箱结构,其中导轨将箱体内部的控制电路分隔成网管模块、时分复用模块、1+1主备倒换备份模块等三个功能电路,实现功能模块的分体化,并使得这几个功能单元模块与前面板固接成为一体,各模块可独立插拔。这样,当用户需要对设备进行升级时,不需要打开机箱,也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可直接将手旋螺钉旋松,就将相对应的印刷电路板从箱体中抽出,再替换上新的功能电路板,插入导轨的槽道即可,大大简化了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的过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灵活升级设备配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的机箱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波传输室内单元装置的机箱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A)、(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种结构的导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信瑞浩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信瑞浩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90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