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8618.8 | 申请日: | 2007-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81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建伟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611200四川省崇州***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金属 塑料 复合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管,尤其是一种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
背景技术
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国家已禁止在给水管道中使用镀锌钢管,塑料管材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其中PP-R管,即无轨共聚聚丙烯管材,成为替代镀锌钢管的最佳给水管材,其次还有PE-RT管(耐热聚乙烯管)、PE管(聚乙烯管)和PB管(聚丁烯管)等管材,这类管材的独特优点是具有熔融特性,同种材料制成的管材和管件3热熔连接后,可以形成稳定的永久密封,而且安装十分简便。但是,这类管材由单一塑料材质制成,在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大问题是塑料的线胀系数大,耐压耐热性能较差,尤其是PP-R管,冷脆性能很差,在一10℃以下使用,经常出现管材脆裂,严重制约了在北方等冬季寒冷地区的推广应用。
同时,金属材料强度高,具有许多优越性能,而塑料材料质轻价廉,性能优良,因此结合金属与塑料两者的优点,形成金属和塑料复合型管材成为管材发展的趋势。
现有金属和塑料复合管中,铝塑复合管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铝塑复合管是把外塑料层、铝金属层和内塑料层依次粘结成一体而构成,铝金属层夹在内外塑料层之间,内外塑料层被铝金属层完全隔离而不连接;这种铝塑复合管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铝金属和塑料的线胀系数相差大,在整个复合管热胀冷缩时,铝金属层和塑料层在其界面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相对位移,层与层之间彼此剥离,不能实现金属和塑料的有效复合;这种铝塑复合管内部层与层之间的剥离状态一般不是发生在初期,当剥离问题出现以后,这种剥离状态从外表看不到,即使经专用探测仪发现后也难以补救,造成很大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该塑料复合管克服了现有铝塑复合管中存在的塑料层与金属铝层之间的剥离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其包括一管状塑料层,所述管状塑料层内设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为呈螺旋状的金属带,塑料层通过螺旋金属带相邻带之间的间隙连接成为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将一条螺旋状金属带设置在管状塑料层内部,形成以螺旋金属带为骨架,以塑料层为主体的复合管,塑料层通过螺旋金属带相邻带之间的间隙连接成为整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塑料层的整体结构设计和金属层的螺旋状结构设计,使金属层在受热膨胀受冷缩短时,产生的膨胀量或缩短量被螺旋结构相邻带之间的塑料所包容,塑料层能够随着金属带的膨胀或缩短而相应膨胀或缩短,始终将金属带包容在塑料层中,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在热胀冷缩时整个金属层产生的膨胀量或缩短量被积累在一起,与塑料层产生较大相对位移,而出现层层剥离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螺旋金属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克服了现有铝塑复合管热胀冷缩时,金属层与塑料层之间出现的层层剥离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带螺旋金属带的塑料复合管,包括一管状塑料层1,管状塑料层1内设置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为一螺旋状金属带2,塑料层1通过螺旋金属带2相邻带之间的间隙连接成为整体结构,螺旋金属带2被塑料层1包容,在整个复合管中起到骨架作用;金属层可以布置在塑料层1的任意位置,在图1给出的实施例1中,螺旋金属带2布置在管状塑料层1靠近内表面处,这种结构中金属带2至塑料层1外表面的壁厚与金属带2的厚度之和占整个复合管壁厚的2/3~5/6,而在图2给出的实施例2中,螺旋金属带2布置在塑料层1靠近外表面处,这种结构中金属带2至塑料层1内表面的壁厚与金属带2的厚度之和占整个复合管壁厚的2/3~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建伟,未经叶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8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