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兼具隔热与防水之屋顶复合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7784.6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39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天生 |
主分类号: | E04D3/00 | 分类号: | E04D3/00;E04D3/36;E04D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默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和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县鸟松乡***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兼具 隔热 防水 屋顶 复合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兼具隔热与防水之屋顶复合板,尤其是一种防水建材的构造。
背景技术
为避免下雨的雨水渗入房屋,一般建筑物的建材多为防水,然而由于房屋的建筑材料,往往因为日晒雨淋,以及外界温差变化、风化而产生材质龟裂、变形,或者导致各接隙产生间距加大之现象,因此防水之效果逐渐丧失。尤其在屋顶部分,往往最为直接承受雨水,因此更为漏水的缝隙所在。而漏水问题不仅会造成居家环境上的美观影响,也对所居住的建筑物进行腐蚀,甚至室内电子、电器设备容易损坏,结构体也因水的侵入而使建筑物的寿命缩短许多。
而屋顶之所以容易产生许多建材的接隙(接合处的间隙),除了本身建材因为组接之关系,也因为许多增建、改建或营缮工程(建筑物的维护工程)维护所致,其中又以隔热工程,为了组接各式之隔热材料所致,因此「隔热」与「防水」的工程,关系密不可分。
隔热工程,往往系于屋顶结构中,设有复数浪板组接为一片状,除了可以隔热并增加强度外以及利用波浪状之波谷作为疏导雨水,然而由于浪板之整片组接施工不易,而且接隙容易渗水,并不实用。
因此有先前技术为了将该缝隙予以弥补,而设计一种具有折边之板材,然后藉由一「Λ」之夹扣件,夹制两两板材相邻之框边(折边),并且于夹扣件之外缘套设一「Λ」之框条,然而此种「Λ」之夹扣件与框条,其空间型态对于两两框边只能形成一种概括式之约束,而并未能防水所注重的「绵密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防水效果更好的兼具隔热与防水功能的屋顶复合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兼具隔热与防水之屋顶复合板,其特征是由上而下依序叠合设有:
一顶板,其包括一第一板材,一侧设有向上的折片;一第二板材,一侧设有向上的折片;第一板材与第二板材的折片相邻且并合;
一扣钩,该扣钩包括一座片,该座片之一侧各设一前、后相邻之前钩片与后钩片,前钩片与后钩片各包括一直片,直片顶部折成一横片,横片末端向下折成一挡片;且前钩片与后钩片的横片形成反向;并以座片垫设于第二板材的底部,而直立片设于两两折片的接隙,各横片分向跨于各折片顶缘,而以挡片形成各折片的外侧止挡;
一隔热层,系铺设于第一板材或第二板材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设有扣钩的座片,能够形成一种叠置的绵密效果,而直片能够形成一种间隙填补,达到隔热的效果,并且藉由横片与挡片对于折片之夹制,并且所形成概成ㄇ形的断面,空间型态上能够形成相对较多的转折,形成水分子渗入之障碍,配合外覆的防水黏合剂料保护,更加强化了防水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顶板立体分解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顶板加设第一ㄇ形框之立体分解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顶板填设防水黏合剂料与第二ㄇ形框之立体分解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顶板具体实施例组合立体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顶板具体实施例组合平面剖视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立体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与相同单元套接之组合立体图;
图9系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与相同单元套接之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顶板 11:第一板材
111:折片 12:第二板材
121:折片 13:扣钩
131:座片 132:前钩片
132A:直片 132B:横片
132C:挡片 133:后钩片
133A:直片 133B:横片
133C:挡片 14:第一ㄇ形框
15:防水黏合剂料 16:第二ㄇ形框
2:隔热层 3:底浪板
4:C形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如图1与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系关于一种兼具隔热与防水之屋顶复合板,由上而下依序叠合设有:
①一顶板1,包括(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天生,未经李天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7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