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调整式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7484.8 | 申请日: | 200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40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至宝电脑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吴贵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整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上并可调整其散热方向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电子产品对其效能以及速度的要求日益增加,配合材料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的外观也趋向于轻薄短小,在迈向兼具高效能与轻薄化的目标前进时,电子产品性能的稳定也为消费者所重视,然而内部电子装置因高速运算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产品稳定性的热能,以及狭小体积内可能造成的热能累积便成为业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目前普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技术包含主动型散热(activecooling)以及被动型散热(passive cooling)。主动型散热,例如散热风扇以及水冷循环等,是利用额外的驱动源以加速散热效果;而被动型散热则包含热导管以及散热鳍片等,不需要外接的驱动源,仅与该电子装置相接触后将其热源导出,再分别利用其内部冷却液体的相态变化以及大范围的散热面积将热源散失于空气之中;就目前技术而言,主动型散热技术以及被动型散热技术可独立使用或者相互结合运用。
已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231102号、第299851号,专利公开号第200636435号,以及专利证书号第M307287号和第M302867号都是结合主/被动型散热技术的运用形式,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能利用与被动型散热元件传导后再由主动型散热元件(散热风扇)所驱动的气流流经该被动型散热元件,加速热能的散失。虽然可通过主被动型散热元件间的位置或形状来改善散热效率,然而无论主/被动型散热元件皆为固定式,仅能以单一方向进行散热,由于电子产品的内部组件的排列复杂并形成不规则空间障碍,单方向的散热气流恐无法使气流顺利排出甚至造成乱流,更由于在轻薄化的趋势下,电子产品的内部空间会尽可能地被利用,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将会加重热源持续淤积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散热装置具有散热方向的调整性,以解决过去因单一方向散热时造成电子产品内部的散热气流的紊乱与热源的淤积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调整式散热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热源的散失,其主要包括有一传导该电子装置热源的导热部,以及一接收并散失该导热部热源的热扩散部,该导热部与该热扩散部利用一肘节机构彼此相连,该肘节机构包含有一与该导热部相连的第一连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热扩散部相连的第二连接单元,该第一连接单元与该第二连接单元间通过一枢轴枢设以达到相互旋转的功能,因此,该热扩散部以该肘节机构为支轴来调整与该导热部的相对角度。此外,该散热装置更设有一固设于该电子装置的基座,该基座具有一与该导热部相接的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包含一与该基座相连的第一转向单元以及一连接于该导热部的第二转向单元,借此使该散热装置可相对于该电子装置调整其旋转方向。为加强散热的效率,一风扇装设于该热扩散部上,以驱动气流流经该热扩散部,从而提升了热源散失。
本实用新型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具备有肘节机构以及转向机构,使得该散热装置具有调整散热方向的功能,除了可根据电子产品内部空间进行散热方向的调整,使架设有本调整式散热装置的电子装置达到快速散热的效果外,也可将散热的方向调整到其它电子产品内部的位置或者电子元件,通过驱动的气流流经该内部位置或电子元件进行协同散热的功能,使整体电子产品获得最佳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垂直旋转的起始位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2、图4-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垂直旋转的移动位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水平旋转的移动位置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至宝电脑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至宝电脑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4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