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疗收集袋的塞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7251.8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31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4 | 分类号: | A61J1/14;A61J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方挺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收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塞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医疗收集袋的塞环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医疗收集袋,特别是用于医疗的医疗收集袋,如血袋,由于其开口不如一般容置袋的开口大,如果利用一般所常见的瓶盖或其它封阻结构来阻隔该开口,会因其体积过小而常常容易发生遗失的情况。因此势必要利用其它方式来阻隔该开口,而塞环则为最常见的一种阻隔结构。
如图1所示为公知的塞环立体结构图,该塞环的带体10的一端上设有塞体101,以用于阻隔医疗收集袋20的开口201。在带体的另一端则开设贯穿带体10的长形通槽102,使得该带体具有塞体101的一端由通槽102穿设而过,以连接于医疗收集袋20上所具有的通孔202内,如图2所示。
然而,如图2的操作示意图所示,由于通槽102所开设位置与带体10平行,因此当带体10自身穿越通槽102后,带体10会因通槽102的位置而造成带体10自然转向。使得倾倒医疗收集袋20内部所装设的流体时,带体10具有塞体101的一端会自然下垂至开口201的位置,如图所示,反而妨碍该内部流体的流动,也容易残留流体在塞体101上,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解决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十字通槽的医疗收集袋的塞环结构,借由十字通槽的设计,使得该塞环带体穿越该通槽后,由垂直带体方向的通槽固定塞环带体的位置,使得该塞环带体自然垂落于两侧位置之一,而不妨碍该医疗收集袋的开口。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收集袋的塞环结构,该塞环结构包括塞环带体,在所述带体的一端设有塞体,所述带体的另一端设有贯穿所述带体的通槽。所述通槽由垂直于所述带体纵向的短通槽和平行于所述带体纵向的长通槽构成,所述短通槽用于供所述塞环带体穿设固定。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疗收集袋的塞环结构,由于塞环带体上具有十字通槽,使得该塞环带体穿越该通槽后,由垂直带体方向的通槽固定其位置。因而该塞环带体在未使用时自然垂落于收集袋的左侧或右侧,而不会妨碍医疗收集袋内流体的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操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塞环带体10 塞体101
通槽102 医疗收集袋20
开201 通孔202
(本实用新型)
塞环1 塞体11
通槽12 短通槽121
长通槽122 挡块13
止滑条14 医疗收集袋2
通孔21 开口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塞环1展开时呈带体,使其易于穿设于医疗收集袋2的通孔21(如图4所示)。在该塞环1的一端设有塞体11,用于阻塞医疗收集袋2的开口22(如图5所示,容后详述)。在本实施例中塞体11呈圆柱状,塞体11可根据不同的医疗收集袋2的开口21而加以变化。在塞环1的另一端上开设贯穿塞环1带体的通槽1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槽12呈十字型,进一步区分为与垂直于带体纵向的短通槽121和平行于带体纵向的长通槽122。通槽12用于穿设塞环1带体,并使塞环1带体卡固于塞环1的短通槽121内。另于塞环1的带体邻近通槽12两侧位置上分别设有向外凸起的挡块13,使得塞环1的带体自通槽12穿设而过之后,直到挡块13卡设在塞环1带体上,以固定塞环1的带体环绕的位置,防止塞环1松脱而脱落。另外,在邻近塞体11的塞环1的带体最外侧设有多个止滑条14,以在拉开塞体11时起止滑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2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