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阻尼单元的避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7228.9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5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东茂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万学堂 |
地址: | 台湾省彰化县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阻尼 单元 避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在承载物底部的内置阻尼单元的避震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安装在承载物底部的避震器,包括一个底座1、一个罩设在该底座1上的罩筒单元2、一个罩设在该罩筒单元2外部的护盖3、一个固设在该罩筒单元2上方的顶持台体4、多数支锁固该底座1及护盖3的螺丝5及一个设置在该底座1与该罩筒单元2间的缓冲装置6。该罩筒单元2是以橡胶材质制成且呈单向开放的中空筒状,且以一体成型方式在呈环圈状的一个边墙201顶部设有呈封闭状的一个顶盘202,而边墙201底部衔接有沿径向朝外延伸的一个凸缘203,且由该边墙201、顶盘202与该底座1相配合界定出一个容气空间7,该边墙201上安装有一个气嘴204。该护盖3是制成中空筒状,并具有一个设于底部且可压制在该凸缘203上的压环301,该压环301近外侧周缘处设有多数个螺孔302,可供所述螺丝5穿过底座1后锁入定位。该顶持台体4底面中央向下凸设有呈柱状的一支结合件401,该结合件401顶部设有一个供承载物(机器的机架)锁固定位的螺孔402。该缓冲装置6具有一个固设在该底座1上且设置在该罩筒单元2内部的壳体601、安装在该壳体601中的阻尼液体602及一个活塞603,该壳体601是在一个筒部604顶部固设有一个盖体605,该盖体605上预留一个注油孔605’,以使定量的阻尼液体602可注入筒部604中,该活塞603顶面凸设有一个可穿过该盖体605且与该结合件401锁接的柱杆606,该活塞603上又设有多数个逆止阀607及多数个回流孔608,所述逆止阀607各具有一个导孔607’及一个珠体607”。
当顶持台体4承受震动力,且震动力经由罩筒单元2传递至该缓冲装置6时,利用容气空间7中充气可产生吸震作用,利用该活塞603与阻尼液体602所产生的阻尼、缓冲效果,可达到吸收震能、抑制震幅的目的。
虽然,这种避震器可达到预期的避震目的,但是仍然具有下列缺失:
一、该缓冲装置6的活塞603为了达到节流、缓冲效果,必须设置逆止阀607及回流孔608,该缓冲装置6的制造组配较为麻烦。再者,这种缓冲装置6的阻尼大小调整不容易,必须在尚未组配以前,在该活塞603上钻设不同数量的回流孔608。
二、该缓冲装置6的活塞装入该筒部604中后,必须利用焊接将该盖体605固设在该筒部604上,且由该注油孔605’中注入阻尼液体602后,再将预先组配完成的罩筒单元2与顶持台体40相对于该底座1及该缓冲装置6产生旋转,使得该结合件401底部与该柱杆606螺接,整体的零件数量多,组配也较不容易。
三、由于该顶持台体4与该护盖3顶部间必须预留间隙,以致于当避震器所承载的机器漏油,油液若沿着该顶持台体4周缘向下延流会污染该罩筒单元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利用简单构件就可产生吸震及缓冲效果的内置阻尼单元的避震器。
本实用新型内置阻尼单元的避震器,是安装在一个承载物底部,并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设在该底座上的罩筒单元、一个固定在该罩筒单元上的顶持台体、一个设置在该罩筒单元与该底座间的阻尼单元及一个安装在该罩筒单元上的气嘴。该底座具有一个底板、一个固设在该底板上的内筒件及一个围设在该内筒件外部且固设在该底板上的外环件,该内筒件具有一个容纳空间,该外环件呈环圈状。该罩筒单元具有一个以橡胶材质制成单向开放状的本体,该本体具有一个承置该承载物的顶盘部、一个由该顶盘部周缘向下延伸的边墙部及一个由该边墙部底缘朝外延伸的凸缘部,该顶盘部、边墙部及该底板互相配合界定出一个封闭的容气空间,该容气空间位在该内筒件的周围及上方,且该凸缘部受该外环件压制呈气密地固定在该底板上。该顶持台体具有一个固定在该罩筒单元的顶盘部上的顶板。该阻尼单元具有装盛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阻尼油、一支固设在顶持台体且穿过该顶盘部的接杆及一个安装在该接杆上且沉设在该阻尼油中的阻尼件。该气嘴是安装在该罩筒单元的边墙部上,且对该容气空间充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顶持台体及罩筒单元承受该承载物运转产生震动时,利用该容气空间及阻尼单元的设置,可达到吸震及缓冲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避震器的组合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说明一个承载物产生震动或尚未充气的状态;
图4是沿图2中的直线IV-IV所取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东茂,未经陈东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2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