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44411.3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25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曲云;李建平;王剑利;万胜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曲云;李建平;王剑利;万胜红 |
主分类号: | F23J15/00 | 分类号: | F23J15/00;B01D53/7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0122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顶部 出口 烟道 铰接 支撑 脱硫 吸收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塔,尤其涉及一种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适用于电厂烟气干法脱硫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中,吸收塔的出口烟道一直是和吸收塔制作成为一体化设备,由于吸收塔与其下游的除尘器是并排布置的,因此吸收塔出口烟道的重心位于吸收塔支撑结构的框架之外,这将给吸收塔造成很大的弯矩,尤其在吸收塔下游使用的是静电除尘器时,由于静电除尘器对入口烟气的均布性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吸收塔出口烟道往往设计的非常宽,重量非常大,这就是吸收塔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出口烟道的重力弯矩。
另外,由于整体脱硫系统处于负压运行状态,吸收塔出口烟道与下游除尘器之间通过补偿器连接,因此在烟道的出口处会由于负压的作用而形成一个向下的静压吸力,其大小等于该处烟道的截面积与负压值的乘积,该吸力所形成的力矩就是吸收塔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负压附加力弯矩。
在吸收塔设计时,由于以上两个弯矩的存在,吸收塔的塔壁往往制作的很厚,尤其是靠近除尘器侧的吸收塔壁面厚度大幅度增加,使制作成本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其有效地解决了出口烟道重力弯矩及负压附加弯矩的问题,使吸收塔的本体设计简化,有效地降低了吸收塔的壁厚,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结构上将吸收塔的顶部出口烟道与吸收塔本体分开成为两个独立的构件,由吸收塔与除尘器共同分担烟道的重量及负压附加力,烟道与吸收塔之间采用左右对称的两根滚轴形成铰接支撑结构,且在两滚轴中心连线的水平垂直平分线上,前后对称设置有两组限制水平位移的抗剪切板(每组共三块剪切板),烟道与除尘器之间采用左右对称的两个滚珠构成滚动支撑结构,在出口烟道与吸收塔及除尘器之间的接口处采用补偿器连接以保证系统的气密性,防止系统漏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出口烟道与吸收塔分开设计,利用出口烟道一端铰接、一端滚动的方式对烟道进行支撑,由吸收塔与除尘器共同来分担吸收塔出口烟道的重量及负压附加力,解除了因重量及负压附加力的偏心而造成的对吸收塔的弯矩,使吸收塔的结构设计更为简单,由于解除了弯矩的作用,吸收塔的塔壁厚度将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优化吸收塔的受力降低吸收塔造价,而且也解决了吸收塔、连接烟道、下游除尘器之间的热膨胀差以及在风载、地震作用时的不同步晃动问题,这种结构主要使用于电厂烟气脱硫的CFB-FGD(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工艺中,能显著地降低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是本实用新型吸收塔与顶部出口烟道及除尘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I部分铰接支撑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c)是图2(a)中II部分滚动支撑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和图2中:1-吸收塔;2-吸收塔顶部出口烟道;3-除尘器;4-补偿器;5-加强圈;6-支撑座;7-滚轴;8-加强圈;9-限位轴箍;10-补偿器;11-加强圈;12-牛腿;13-滚珠上支撑座;14-滚珠;15-滚珠下支撑座;16-抗剪切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在结构上将吸收塔1与其顶部出口烟道2(以下简称烟道2)分开设计成两个独立的设备,烟道2的重量及负压附加力分别由吸收塔1及除尘器3共同承担,烟道2与吸收塔1及除尘器3之间通过补偿器4和10相连接以保证系统的气密性,防止系统漏风。如此吸收塔1及除尘器3均只承受垂直向下的压力而无弯矩,从而使受力分析简化。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顶部出口烟道铰接支撑的干法脱硫吸收塔的具体结构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曲云;李建平;王剑利;万胜红,未经上海融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曲云;李建平;王剑利;万胜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44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