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点对点的无线双向实时抄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44203.3 | 申请日: | 2007-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23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聂光义;毛加兴;魏建军;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唐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C17/00 | 分类号: | G08C17/00;G08C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志良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点对点 无线 双向 实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对点的无线双向实时抄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抄表系统的无线表具的传输方式大多以单向通信的方式为主,即在表具端安装一个单向微功率无线传输模块,表具终端不断地定时发送测量数据及防拆、防剪、磁扰等参数到集中器,集中器通过M-BUS再传输到控制中心。
这样的系统有几个缺点:1、系统成本高,因为采用不断定时向外发送数据,系统必须常常处在接收、发送状态而不能进入休眠状态,所以功耗就大,不适宜于电池供电场合,局限了应用范围。2、通信可靠性差,因为集中器经常要向表具终端发送指令导致通信数据量大,常常会因为空中有很多数据在进行通信造成无线同频干扰,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实时唤醒各表具终端、实时抄取各表具计量数据和表具参数的点对点的无线抄表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点对点的无线双向实时抄表系统,包括控制中心、手抄器以及无线传输采集终端,所述控制中心通过RS-232串口与所述手抄器相连,所述手抄器通过无线信号与所述无线传输采集终端相联。
无线传输采集终端包括设有传感器的表具,以及与所述表具相连的射频无线模块。
所述射频无线模块包括与单片机相连的射频无线通讯芯片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射频无线通讯芯片的信号输入输出端与无线通信处理电路的信号输入输出端相连,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射频无线通讯芯片和无线通信处理电路的电源控制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传输采集终端采用电池供电,平均功耗电流小于20uA,平时处于轻度休眠状态,只有在被实时唤醒时才会无线传送信息;在休眠状态时,保证低功耗;唤醒后,终端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改变以往单向工作方式的耗能现象,为使用电池、不用市电工作提供了可能。
抄表员持手抄器可直接经无线传输抄取三表终端数据。克服市场上采用红外线读数引起的光干扰影响;射频无线传输的距离可达百米,远远大于红外线感应的十几米距离,真正做到抄表不入户、不进门就抄表的理想状态。由于采集终端的通讯距离还有限,表具的安放位置是分散的,就可能产生个别表具处于通讯死角,这时可利用无线采集终端与终端之间,彼此递传信息和数据的续传功能来完成通讯任务。
经无线传输将数据抄取到手抄器中,然后再导入管理中心的电脑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将无线传输采集终端的采集、无线发射硬件合二为一,模块既采集表具的脉冲信号、又同时监测防拆、防剪、磁扰、电池电量等参数。
无线传输采集模块平时实行2秒休眠、6毫秒唤醒等待的运行方式,即长时间的低功耗(电池供电10uA)休眠、6毫秒唤醒等待(电池供电2mA)时间,能使模块的整体平均功耗降到最低(电池平均供电15uA)。如在唤醒时间内,没有收到对其运作的指令,模块就又进入2秒钟的休眠阶段;如在唤醒时间内,收到了对其运作的指令,模块立即进入唤醒工作状态。任务完成后,模块再次进入又一轮的2秒钟休眠阶段。这种实时唤醒模块休眠的模式及实时采集数据的方式,可大大降低无线通信过程中的同频干扰,降低系统功耗。本系统点对点的无线实时抄表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设备成本,真正做到了低成本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点对点的无线双向实时抄表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是无线传输采集终端的原理框图;
图3是射频无线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手抄器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点对点的无线双向实时抄表系统,由电池供电的无线传输采集终端、手抄器、计算机控制中心组成。无线传输采集终端平时处于休眠状态,抄表员持手抄器在现场直接唤醒各无线传输采集终端中的射频无线模块并抄取各表具的计量数据,然后再经RS-232接口将手抄器中抄取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控制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唐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唐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4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