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膝交叉韧带定位导引钩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3702.0 | 申请日: | 2007-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57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涛;张翀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涛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峚璇;石长山 |
地址: | 518036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韧带 定位 导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韧带定位导引钩,具体地说是一种膝交叉韧带定位导引钩。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膝关节手术中,所使用的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导引钩,又称交叉韧带定位器,其构造是由手柄、定位钩、定位套管、定位导针、移植物测量板组成,使用时将各部件组合成一体,并且要依次组合;拆卸时,还需按照相反顺序进行,工作程序严格且步骤繁琐。
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最困难的得步骤是:引导移植物从前方经过胫骨隧道到达膝关节后方后,再返折到膝关节前方,目前使用的后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器,仅能确定隧道的位置,常常需要在膝关节后侧再做切口,以便寻找胫骨隧道的后出口、并牵拉移植物,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容易损伤膝关节后方的神经血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改造以往的交叉韧带定位器,通过将原定位器的多个部件改设计为一体结构。达到了方便手术操作,保障质量,减少病痛。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膝交叉韧带定位导引钩,包括手柄、定位钩、移植物测量板部件,其特征是将柄部、定位导引钩部分、移植物测量孔部分设计制成为一个整体;定位导引钩部分是由定位点1、喇叭形导向口2、定位钩体弯曲部3、引导管4构成;在引导管4上制有引导出线孔5;柄部6分为上支撑段和下握把体部分,上支撑段的端头和引导管4连接,下握把体上制有移植物测量孔7、定位孔8;并且将该整体配制做成为三个一套,它们分别是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导引钩、后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导引钩、和股骨隧道定位钩;带有钢丝9配备胫骨10和胫骨隧道11。定位导引钩在引导管4上所制有的引导出线孔5,是沿管切向导出、斜向穿过管壁;股骨隧道定位导引钩的柄部6上支撑段直连接下握把体,而柄部6支撑段上端和引导管4是呈共同圆弧形转接结构。前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钩,柄部6上的支撑段直连接引导管4,上支撑段和下握把体之间是呈一弯角式结构。后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导引钩,其柄部6上支撑段上端和引导管4是呈圆弧形转接结构,而与下握把体之间是呈一弯角式结构。
定位导引钩体的前端带有定位点1、和引导用的喇叭形导向口2,起自动导向结构的定位钩体弯曲部3,圆滑转接引导管4完成自动导通,并在引导管4上设计了切向引导出线孔5,达到自动返折回到膝关节前方。在定位器柄部6上,制有移植韧带直径测量孔7和穿越钢丝9的定位孔8,由此构成完整的膝交叉韧带定位导引钩,或称膝交叉韧带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与已往的技术相比优点是,医生不再需要在手术当中,还要另外进行组装和调节,定位器柄部制有移植韧带直径测量孔,根据胫骨选定移植物直径测量孔,将钻头从柄部的钻头定位孔钻入胫骨,能迅速确定尺寸;快速、确定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移植物在胫骨和股骨的骨隧道的位置、和引导移植物穿过隧道的定位引导钩,能够引导移植物从后方自动返折回到膝关节前方,可以简化了手术步骤,并引导移植物穿过骨隧道。减少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与手术并发症,方便了手术操作,避免了神经血管损伤。
定位钩柄部与定位钩一体设计,不需要组装和调节角度;定位孔设计在定位钩柄部,不需要定位套筒;定位孔直接通过钻头,不需要定位导针;后交叉韧带定位引导钩上的引导管可直接将移植物的牵引钢丝,从胫骨隧道前入口经过膝关节后方引导到膝关节前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钩的构造图。
图2、是后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引导钩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股骨隧道定位钩的构造图。
图4、是后交叉韧带胫骨隧道定位引导钩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图中: 1.定位点 2.导向口 3.定位钩体弯弧部 4.引导管 5.出线孔 6.柄部 7.移植物直径测量孔 8.定位孔 9.钢丝 10.胫骨 11.胫骨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涛,未经张文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