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43184.2 | 申请日: | 2007-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6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 发明(设计)人: | 黄博毅;余永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丹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方挺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扫描器 光学 模块 光源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装设在条形码扫描器内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的商品的条形码化,加快了物流、仓储业的处理速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其中以条形码扫描器最为通用,因此条形码扫描器已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周遭中,不仅卖场、仓储及物流业皆以条形码作为管理货品的窗口,甚至连停车缴费单、信用卡缴费单及其它各种缴费单,也皆以条形码作为必要的输入工具;由此可知,条形码实际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外,条形码为肉眼所不易识别,需要借助条形码扫描器,因此如何增强扫描器的功能,是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士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主要是在扫描器机体的内部装设有光学模块及平行于光学模块设置的发光体,通过利用发光体所照射出的光线,在欲扫描条形码后,再通过光学模块将条形码信息记录后,经条形码处理器的译码转换为数字信号,而将此条形码信息储存在存储模块中。
然而,上述传统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有以下问题,由于该发光体平行于光学模块设置,且其所照射出的光线呈辐射状,因此其所能照射在条形码区域的亮度相当有限,因而经常造成光学模块无法感应或接收不良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其发光体所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可斜向照射或经由反射镜反射而照射在欲扫描的条形码上,因而增加发光体照射在条形码区域的亮度。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其包括壳体、光学模块、至少一个发光体以及至少一个反射镜,其中所述壳体由壳板围设成中空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容设有光学模块,用于接收反射条形码信号,所述发光体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固定在其壳板上,而所述反射镜也容设于壳体的内部且介于光学模块与发光体之间,用于将发光体所照射出的部分光线予以反射出,且其反射方向与光学模块的接收方向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发光体所发出的大部分光线均可斜向照射或经由反射镜反射而照射于欲扫描的条形码上,因而增加了发光体照射在条形码区域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扫描器的组合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3的使用状态局部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壳体10
上壳板11 下壳板12
左壳板13 右壳板14
光学模块20
镜头21 条形码处理器22
电路板23 连接器24
发光体30
反射镜40
扫描器5
机体51 容置室52
扳机开关53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而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和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外观图及组合剖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描器的光学模块和光源组合结构,其主要包括壳体10、光学模块20、至少一个发光体30以及至少一个反射镜40,其中:
壳体10由上壳板11、下壳板12、左壳板13及右壳板14围成“口”字形。光学模块20容设于壳体10的内部且位于各壳板11、12、13、14的后方,用于接收反射条形码信号。光学模块20包括镜头21、连接于镜头21后方的条形码处理器22及供条形码处理器22置设连接的电路板23,在电路板23的一侧设有连接器24。
发光体30可为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或其它可发光的组件,并可根据实际照射亮度的需求,而作数量的调整配置,本实施例的发光体30为四个,并分别固定于壳体10的左壳板13及右壳板14内侧面上。
反射镜40为全反射镜,且其个数是根据发光体30的数量作相应的配置,本实施例的反射镜设有两片,其分别容设于壳体10的内部且介于光学模块20与各发光体30之间,用于将各发光体30所发出的一部分光线反射出,且其反射方向与光学模块2的接收方向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丹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丹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31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