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循环减震鞋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941.4 | 申请日: | 200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2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梁熙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熙云 |
主分类号: | A43B7/06 | 分类号: | A43B7/06;A43B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韩国首尔特别市永登浦区杨***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循环 减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具体的说,是一种当穿戴者走路或跑步时,通过减震使得鞋内空气流通来保护其脊柱和膝关节的空气循环减震鞋,该鞋可长时间舒适地穿着。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穿鞋是用来走路或跑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鞋子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大约可分为十类:例如运动鞋,皮鞋,拖鞋,篮球鞋,足球鞋,高尔夫球鞋,军鞋,登山鞋等等。为了穿戴舒适并有助于健康的生活,近来,功能鞋正在被开发。另外,现代人有各种身体问题,包括肥胖(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运输方式,使得缺少锻炼和营养过剩)。一些人为了健康,喜欢穿着轻便的运动服慢跑。
然而,普通的鞋子需要更好的减震能力以便在走路或跑步时保护脊柱和膝关节不受震荡。此外,由于普通鞋子的不良结构垫会令脚感到疲劳,有限的运动量对健康不利,尤其当走路或跑步时,体重的冲击被转移到穿戴者身上(没有缓冲),时间越长,会感到越疲劳。
另外,由于普通鞋子没有内部空气循环,会产生湿气,从而繁殖了能够产生脚臭和脚部疾病的细菌和真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解决普通鞋子的上述问题的空气循环减震鞋。根据本实用新型,该鞋可以保护脊柱和膝关节不受冲击,减少运动时脚的疲劳,通过均匀的空气流动来保护脚不患各种皮肤病或脚臭,以便穿戴者可以长时间更舒适地穿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气循环减震鞋,具有一个由相互连接的第1和第2气腔所形成的外底,一个中底,一个和第1气腔相连的由多个空气吸孔形成的内底,在上述外底的第2气腔中设有止回阀,第1和第2气腔的底侧是由多个凹孔组成的,中底的底部是由适用于上述凹孔而排列的多个气垫凸出物组成的,气垫凸出物的顶端由减震孔组成。
穿着该空气循环减震鞋走路或跑步,可保护脊柱和膝关节不受冲击,减轻脚的疲劳感和增加运动量来改善健康状况,因具有新鲜的空气,可去除脚臭并预防脚部疾病,因此使用者可以更舒适地长时间穿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立体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的外底和中底连接的透视图。
图4a、图4b和图4c为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工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5a、图5b、图6a和图6b为本实用新型气垫凸出物的减震功能的剖视图。
图7a和图7b为本实用新型气垫凸出物的另一详细剖视图。
S. 鞋子 10. 外底
11: 第1气腔 12. 第2气腔
13,14. 凹孔 20. 中底
21. 吸孔 22,23.气垫凸出物
22a,23a.连接孔 24,25.减震孔
30. 内底 31. 吸孔
40. 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空气循环减震鞋S的特点(已在图1至图7b中显示)是具有一个连接在一起的第1气腔11和第2气腔12形成的外底10,和上述第1气腔11相连的由多个吸孔21、31组成的一个中底20和一个内底30,以及一个位于外底的第2气腔12中的止回阀,而上述第1气腔11和第2气腔12的底部是由多个排列的凹孔13、14组成的,上述中底20的底部是由嵌入到上述凹孔13、14中的多个气垫凸出物22、23组成的,气垫凸出物22、23的顶部是由减震孔24、25组成的。
上述鞋子S适合于所有鞋类,具有外底10,中底20和内底30,且根据穿戴者的年龄,性别和脚的尺寸,以各种尺码生产该鞋S。
上述第1气腔11位于外底10的上前部和中部,且和第2气腔12相连。第1气腔和中底20的气垫凸出物22一起被嵌入。
位于外底10后部且与第1气腔11相连接的上述第2气腔12包含有中底的气垫凸出物23和在后侧的止回阀40,从而把空气排到外面。
上述凹孔13位于第1气腔11的底部且和气垫凸出物22的底部一起被嵌入。
上述凹孔14被排列在第2气腔12的底部,且和气垫凸出物23的底部一起被嵌入。
上述空气吸孔21、31位于中底20和内底30的前边并且相互相连,且和外底10上的第1气腔11相连。在行走或跑步时,新鲜空气通过吸气孔31进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熙云,未经梁熙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9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