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双向拧干的拖把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762.0 | 申请日: | 200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15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安勝;李凰寧 |
主分类号: | A47L13/24 | 分类号: | A47L13/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中国台湾云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拖把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双向拧干的拖把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拖地时均会使用到拖把,而现有的拖把结构仅设有一杆体,该杆体的底端接设有一布条,通过利用布条沾水后予以拧干,则可进行拖地的动作,但是由于经常需要拧干布条,相当费力,而且不易拧干,因此有如台湾新型专利第M273320号“省力拧干式拖把之结构改良”及第M259574号“拖把杆结构改良”等案件产生,其均是在杆体上固定有卡掣环体,在卡掣环体上设有卡掣弹片,并在卡掣环体上套设有一套体,该套体内缘设有与卡掣弹片相互卡掣配合的单向棘齿,借助卡掣弹片与单向棘齿的单向转动,可供对布条进行拧干的动作,然而,如此的构造,由于仅能够进行单向转动拧干的操作,对于左撇子〔或右撇子〕等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则无法逆向转动使用,导致操作上欠缺方便性,且无法方便施力,而且其卡掣环体构造并不稳固,在逆向转动时容易损坏,因此,上述专利产品在使用上有其缺点存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目前拖把构造仅能作单向转动,而逆向转动时容易损坏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拧干的拖把结构,使左撇子(或右撇子)的不同使用者都可方便地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拧干的拖把结构,使布条单元可轻易更换新品。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可双向拧干的拖把构造,包括上杆体、止动单元、下杆体、转动套、布条单元;止动单元固定在上杆体上,该止动单元周缘形成定位部,又止动单元周缘相对凸设有止动片;下杆体固定在止动单元上;转动套卡掣套合在止动单元上,该转动套设有通孔,该通孔内壁缘环设有连续状V型的止动槽,该止动槽的顶缘壁面形成导斜面;布条单元固定在下杆体及转动套上。
所述上杆体设有二段以上的第一杆段及第二杆段连接组合而成。
所述止动单元设有上固定部及下固定部,又上杆体一端设有上固定孔,而下杆体一端设有下固定孔,上固定部及下固定部分别固定在上固定孔及下固定孔内。
所述上杆体外缘设有贯穿至上固定孔的透孔,上固定部分别设有相对的透孔,这些透孔用铆接组件铆接固定;又下杆体外缘设有贯穿至下固定孔的透孔,下固定部分别设有相对的透孔,这些透孔用铆接组件铆接固定。
所述布条单元设有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并在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之间连接布条。
所述下杆体另一端设有第一固定端,该第一固定端上设有第一穿孔,又转动套在通孔底部延伸设有第二固定端,该第二固定端上设有第二穿孔,另在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上分别螺接有螺接组件,第一固定座及第二固定座分别固定在下杆体的第一固定端及转动套的第二固定端上,并分别以螺接组件螺固在第一固定端的第一穿孔及第二固定端的第二穿孔内。
所述转动套的通孔内径与止动单元的定位部密合定位。
所述止动片环列在止动单元的周缘。
所述止动片呈十字型相对、呈星状、呈多排连续锯齿状或呈多排圆杆状。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转动套的构造相当坚固,可供左撇子或右撇子等不同的使用者,依其顺手的方向,而双向旋转转动套,以供可方便、省力地将布条的水份拧干。
二、本实用新型的布条单元可利用螺接组件将活动固设在下杆体及转动套上,如当其损坏时,可轻易拆下以迅速更换新品,故具有省时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止动单元卡掣在转动套内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于拧干水份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旋转转动套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止动片设呈十字型环列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止动片设呈星状环列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止动片设呈连续锯齿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止动片设呈多排圆杆状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标号说明
1上杆体 11第一杆段
12第二杆段 13上固定孔
131透孔 132铆接组件
2止动单元 21上固定部
211透孔 22下固定部
221透孔 23定位部
24止动片 3下杆体
31下固定孔 311透孔
312铆接组件 32第一固定端
33第一穿孔 4转动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安勝;李凰寧,未经李安勝;李凰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7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靶点定位尺
- 下一篇:正-反激开关变换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