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波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2216.7 | 申请日: | 200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24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重森巧;杉原忍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陶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S11/14 | 分类号: | G01S11/14;G01S7/521;H04R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熊志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发送、接收超声波进行障碍物等的检测的超声波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滴型超声波传感器的剖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其构成如下:用粘接剂1将压电元件2粘接在由铝材等构成的有底筒状壳体6的底面内部,并将输入输出引线5同压电元件2的与有底筒状壳体6的粘接面一侧相反的面以及有底筒状壳体6软钎焊并将其引出;压电元件2和有底筒状壳体6电连接,再有,压电元件2和输入输出引线5a以及有底筒状壳体6和输入输出引线5b电连接;在压电元件的上表面上放置泡沫弹性体等的吸声材料3,再从其上方将硅酮等的弹性密封剂4填充到有底筒状壳体6内。一般来讲,有底筒状壳体6的底面外侧为平板状(图2)或圆锥状(图3)。
与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相关的背景技术可参加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开公报2002-262383号《超声波振子》和非专利文献1-富川义朗著《超声波电子学振动论-基础与应用”,朝仓书店,1998年。
在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判断障碍物的接近状况并实施回避处理等措施的装置中,为实现更复杂且正确的处理,要求扩大超声波传感器的检测距离范围。因此,为进行远程检测而使发送声压达到高的声压及提高接收的灵敏度,以及为进行近程检测而缩短混响时间均成为课题。还有,为提高检测精度,要求能以较少的激励时间输出声波。在现有的由有底筒状壳体构成的防滴型超声波传感器中,底面的振动要传递到筒部而成为超声波的发送输出效率降低、混响时间延长以及激励响应恶化的原因。在将底面做成圆锥状的超声波传感器中,由于连结振动部和筒状部的薄壁部的面积较小,因此,为了达到隔振之类的目的,不仅不充分而且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滴型超声波传感器的有底筒状壳体的底面外侧设置高低差,将底面的振动部做成突出的形状,并使振动面周围的侧壁厚度比振动面厚度薄,从而实现了高声压化、高灵敏度化、缩短混响时间以及改善对激励的响应。另外,由于对传感器响应的改善可缩短激励时间,因此,除了提高精度以外还有助于缩短混响时间。
本实用新型由于实现了超声波传感器的高声压化、高灵敏度化和缩短了混响时间,从而扩大了障碍物的检测距离范围。还有,可通过改善激励响应特性,而提高了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剖视图(平板状底面)。
图3是现有方式的超声波传感器的剖视图(圆锥状底面)。
图中,
1-粘接剂、2-压电元件、3-吸声材料、4-弹性密封剂、5-电极引出线、6-有底筒状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如下:如图1所示,用粘接剂1将压电元件2粘接在由铝材等构成的有底筒状壳体6的底面内部,并将输入输出引线5与压电元件2的与有底筒状壳体6的粘接面一侧相反的面及有底筒状壳体6软钎焊连接并将其引出;压电元件2和有底筒状壳体6电连接,再有,压电元件2和输入输出引线5a以及有底筒状壳体6和输入输出引线5b电连接;在压电元件的上表面上放置泡沫弹性体等的吸声材料3,再从其上方将硅酮等的弹性密封剂4填充到有底筒状壳体6内。在有底筒状壳体6的底面外侧设置高低差,将凸起部侧壁的厚度做成与底面厚度相同或更薄(图1中的厚度:a≥b)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陶瓷株式会社,未经日本陶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22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