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1775.6 | 申请日: | 200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80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淳;官东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08 | 分类号: | H01R12/08;H01R12/24;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使用于薄型软性排线,具有降低整体厚度及提升整体强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FFC的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是一种将电子电路制作于软性的塑料绝缘膜上的软性排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可挠曲的特性,此种可挠性或变曲性于特定需要有动作功能性的电路是非常重要。也因为软性排线同时具有重量轻、厚度薄及具有可挠性,且还可以就产品可利用的空间大小及形状进行三度空间的配线,使得须符合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光驱、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或行动电话等,都必需使用软性排线。由于软性排线具有轻薄及可挠性的特点,使其在电气电路间进行联结时,需在软性排线的联结端透过一连接器接合。
习知的软性排线连接器,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第094206850号,所揭示一种「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其主要是由一绝缘本体、一转动盖及复数端子所组成,藉此能将软性排线夹持定位于其间。但是,在现代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要求下,其高度亦日益降低,此种转动盖的厚度较厚,并且端子是为双排型式,使整体的厚度无法降低,若是硬要将转动盖的厚度降低,因为转动盖是为塑料材质,所以会使转动盖的强度大幅降低,进而将使转动盖无法确实抵紧软性排线。
为了改善上述习知的缺失,因此业者又研发出无转动盖的电连接器,利用端子上下对称双排型式夹持软性排线,以令电连接器无需搭配转动盖即可固定软性排线,但是由于端子为双排型式,所以厚度缩减的空间有限,亦无法符合现今日益轻薄短小的电子产品趋势。
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可降低绝缘本体的厚度并同时提升绝缘本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藉由本实用新型的改良,可使薄型软性排线于夹持时更加稳固。
为实现前列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是用以电性连接薄型软性排线,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有复数嵌槽可供复数端子嵌设,该绝缘本体两侧设有枢接槽;一屏蔽掀盖,是罩覆于绝缘本体的上方,该屏蔽掀盖两侧弯折形成枢接部,该枢接部是枢设于前述枢接槽内,使屏蔽掀盖可于绝缘本体转动及定位。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有益效果:该绝缘本体的容置空间内具有相互交错的前嵌槽及后嵌槽,使复数端子分别由绝缘本体的前方及后方插置定位于前嵌槽及后嵌槽上,该屏蔽掀盖是枢设于绝缘本体上,使屏蔽掀盖可于绝缘本体上转动及定位,当屏蔽掀盖掀起时可供薄型软性排线插置,再将屏蔽掀盖盖合于绝缘本体上,使薄型软性排线与复数端子形成电性连接,藉此达到稳固夹持、降低绝缘本体厚度及增加整体强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A-A线段的部份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屏蔽掀盖开启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屏蔽掀盖开启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B-B线段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薄型软性排线插入后的剖视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薄型软性排线插入后的剖视图(二)。
图号说明
1、绝缘本体 11、容置空间
12、前嵌槽 13、后嵌槽
14、承载部 15、枢接槽
151、凸部 152、凹部
16、定位槽 2、第一端子
21、定位部 22、接触部
23、焊接部 3、第二端子
31、定位部 32、接触部
33、焊接部 4、屏蔽掀盖
41、侧壁 42、枢接部
43、凸片 44、抵持部
5、薄型软性排线 H、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现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方便完全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17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