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358.X | 申请日: | 200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54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蔡周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周旋 |
主分类号: | H01R12/38 | 分类号: | H01R12/38;H01R12/2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兴鹏;邵伟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指一种端子具有良好的接触弹性及结构强度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为一种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可连接软性电路板或是软排线),其包括有一座体10及多个端子20;其中该座体10藉由分隔片11分隔成多个端子槽12及一连接槽13;该端子20设有固定部21、接脚部22、第一臂23、及第二臂24,该固定部21与端子槽12迫紧固定,该第一臂23一端与固定部一体相连,接近另一端设有一凸出至连接槽13的接点25。
上述习知构造有以下缺点:
1.该第一臂23要有相当的延伸长度方能具有良好的弹性,如此使得第一臂23易于弹动,然而强度则较差了,请参阅图3,当端子20组装入座体10时稍有偏差容易造成第一臂23受力而产生歪斜,如此则无法作电连接,图中端子A是正常状态,端子B的第一臂23则受力产生歪斜。
2.仅藉由固定部21与端子槽12迫紧,端子的固定不佳。
请参阅图4及图5,为另一种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其大致与前述习知者相同,其差异于该座体10的端子槽12内设有一凸块14,该端子20的固定部21设有一凸部26位于第一臂23与第二臂24之间,该凸部26与第二臂24之间形成一凹部27,在组装上,端子20藉由该凹部27与座体10的凸块14卡定而形成良好的固定效果。
此种型态的端子与座体的效果可较佳,然而因端子20需设有凸部26及座体10需设有凸块14使制造上较为复杂,且同样有第一臂23容易受力歪斜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达到端子的弹臂具有良好的弹性,且藉由弹臂内侧设有抵靠部而使弹臂较不会因受力而产生歪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其内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端子槽及一连接槽;及多个端子,其设于该座体的端子槽,其设有一接脚部、一定位部、一第一臂及一抵靠部,该接脚部伸出座体外,该第一臂具有弹性,其一端与该定位部一体相连且向内侧设有一凸出的接点至该座体的连接槽,该抵靠部与该第一臂切割而非一体相连,该抵靠部抵靠于该第一臂内侧,使该第一臂不易于向内侧弹动。
藉由以上构造,第一臂内侧设有抵靠部而使第一臂较不会因受力而产生歪斜,且由于在使用时向外侧弹动,故仍可具有良好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并参考附图可更加明白,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知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习知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习知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习知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习知软性电路接口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冲压流程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立体组合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座体30 分隔片31 端子槽32 连接槽33
焊垫34 滑沟35 底面36 枢轴37
平面38 平面39
端子40 接脚部41 定位部42 第一臂43
第二臂44 抵靠部45 接点46 凹部47
铅直面48 弹片49 410倒刺
滑盖50 手推部53 迫紧片51 L形杆52
掀盖60 手推部63 迫紧片61 枢接部62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周旋,未经蔡周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3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