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楼承板闭合肋的连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40146.1 | 申请日: | 200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01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彭耀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安力钢结构应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38 | 分类号: | E04C2/38;E04B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徐金伟 |
地址: | 中国香***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楼承板 闭合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楼承板闭合肋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钢-混凝土组合板日益得到推广和应用。所谓的组合板,是充分利用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和结构特点联合成为一整体而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形式,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压型钢板组合板。压型钢板组合板是一种十分合理的结构形式,它能够按其各组成部件所处的位置和特点,充分发挥钢材抗拉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施工性能,这种结构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建筑中。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相比,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即楼承板)具备以下优点:楼承板压型钢板可以作为现浇混凝土的永久模板,这样就省掉了施工中安装和拆除模板等工序,从而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当楼承板压型钢板安装好以后可以作为施工平台使用,同时由于不必使用临时支撑,也不影响下一层施工平面的工作;楼承板压型钢板可以作为楼板的底筋使用,减少了安装板筋的工作量;采用楼承板压型钢板可以减少楼板混凝土用量,减少的楼板自重又可以相应的减少梁、柱和基础的尺寸,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能;楼承板压型钢板的肋部可以放置水电管线,从而使结构层与管线合为一体,间接地加大了层高或降低了建筑高度,给建筑设计带来灵活性;在施工阶段,楼承板压型钢板可作为钢梁的连续侧向支撑,提高了钢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在使用阶段,提高了钢梁的整体稳定性和上翼缘的局部稳定性。以上几个优点都可以相当大程度地缩短施工时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现有的压型钢板楼承板多是经多道次一体滚压成型的压型板,构造多是在其两侧设有扣合边以使多块楼承板之间互相连接,在其中段设有下部两立肋相贴合的楔形体以增强楼承板与混凝土的结合强度进而增强组合楼板结构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楼承板的结构示意图,它包括底板1,两侧的扣合边2、3,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部的闭口型肋4,所述闭口型肋4包括下部相贴合的垂直立肋41、42及上部的楔子43,所述楔子43的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垂直立肋41、42的下部沿纵向设有相对的加强筋410、420以使所述垂直立肋41、42靠合在一起,但是由于钢材的弹性形变,这种连接结构易造成位于所述加强筋410、420下方的所述垂直立肋41、42无法紧密靠合在一起而出现开口,尤其是在运输及施工过程中容易破坏板型的安定性而出现开口变形;如图2、图3所示,为另一种新出现的楼承板的结构示意图,其闭口型肋4的楔子43的截面为圆形,由于受加工设备的限制,这种结构的闭口型肋4上无法如图1所示结构那样加工出合适的加强筋,目前都是将垂直立肋41、42先靠合在一起再冲裁出若干个通孔45,靠通孔45冲裁的孔边451、452在冲裁过程中产生的塑形变形使垂直立肋41、42固定贴合在一起,但是这种连接结构难以保证孔边密封的可靠性,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孔边渗漏混凝土浆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可靠、能有效防止混凝土浆渣渗漏的楼承板闭合肋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垂直立肋、楔子,两个所述垂直立肋相靠合,两个所述垂直立肋上设有若干个沿楼承板长度方向均布的铆压结合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两个所述垂直立肋上设有若干个沿楼承板长度方向均布的铆压结合点,通过铆压即可将两个所述垂直立肋压合在一起,此种压铆方式加工容易、连接可靠,不存在设备和加工上的障碍,同时由于没有通孔,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混凝土浆渣渗漏现象,故本实用新型连接可靠、能有效防止混凝土浆渣渗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楼承板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楼承板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楼承板的闭口型肋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安力钢结构应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百安力钢结构应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01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