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39394.4 | 申请日: | 2007-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6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藤冈一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藤冈一路 |
| 主分类号: | B60L5/42 | 分类号: | B60L5/4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间歇性 供电 电动 车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公共交通系统、短距离物流车系统。特别涉及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
背景技术
出于对环境和成本考虑,提出有无架线路面电车和无架线无轨电车的方案。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如下的一种系统,即,利用蓄电器(或蓄电池)驱动的电动车辆以充满电的状态从车库出发,在中途的车站停车时进行补充充电。供电通过架线进行,该架线以高于车顶的方式设置在行车道上,只延伸到车站前。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上述系统中,由于补充充电量少、车辆返回车库后再充电的时间长,因此在连续运行的情况下需要第二套(两倍)的车辆,形成了昂贵的系统。
首先,在实时(リアルタイム)运转中,目前只在停车区间进补充充电,但本实用新型在加速区间、减速区间也向蓄电器(池)充电。并且,车辆从车站起的加速能量不使用蓄电器(池),而从供电线(短的架线)得到。通过这样,大幅度地削减了所装载的蓄电器(池)容量。并且,为了进一步降低障碍性,供电不从车辆上空而从侧面进行。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缺陷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本实用新型的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无论多少个车站都可以实时运行,没有在行车道上空架线等的障碍、并且装载在车辆上的蓄电体也非常小,可实现低成本的电动车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包括电动车辆以及张设停车区间加上加速区间的长度部分的供电线而构成,所述电动车辆搭载有蓄电体、驱动马达、集电杆、电开关以及电流控制回路,来自供电线的电力经过集电杆和电开关,在停车时向蓄电体充电,在加速时驱动驱动马达以及/或向蓄电体供给,在行驶时通过来自蓄电体的放电电力进行行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间歇性供电式电动车辆系统,无论多少个车站都可以实时运行,没有在行车道上空架线等的障碍、并且装载在车辆上的蓄电体也非常小,不需要特别的充电操作,可实现低成本的电动车辆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俯视图。
图2是概略立视图。
图3是车内电力回路概要图。
图4蓄电能量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2就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一辆电动车辆靠近车站、另外一辆离开车站的状态的概略俯视图,1a、1b是一根或两根供电线,2是集电杆或集电弓,3是驱动机构,4是供电箱以及标识、5是驱动马达、6是蓄电体(蓄电器或蓄电池)。图2是从后方看的概略立视图。
利用图1就动作进行说明,车辆7以折叠着集电杆2的状态一面减速一面靠近车站。在车站停车后,驱动机构3使集电杆2移动,并如图2所示,以固有的接触压与供电线1a接触,所述供电线1a张设于立在人行道和行车道交界处的架线杆上。这样,在供电箱4用其他途径辨别供电许可后,经由供电线1a、集电杆2向蓄电体6输送充电电力。之后,停车时间结束开始加速,在本方案中在加速中也输送充电电力,进一步加速本身也经过供电线1b向车轮驱动用马达5输送电力。
如上所述,本方案除了在停车中进行充电,通过供电线1b在加速中也进行充电以及(或)得到加速电力,并将供电线1设置在人行道和行车道的交界处上空、而不是行车道上空,通过驱动机构3适当地控制来自车辆的集电杆2的接触压。(图1右面的车辆8一面加速一面离开架线,因此接触压下降)并且,为了不妨碍行车道,供电线1设置在人行道和行车道交界处,但也可以设置在行车道上。并且,驱动机构3可以用电线等的张力来调整利用弹簧等打开的集电杆2。
上述的加速约进行10秒左右(加速区间距离为20~30m左右)结束,供电线1也中断。之后,车辆进入行驶区间,车辆8使用装载在车内的蓄电体6的电力行驶。在图2的示例中表示了两条供电线,但也可以象电车那样用一条构成,也可以将上述供电线1设置在更高的位置,使集电杆2朝向斜上方、进行利用。
图3表示电动车辆7、8的车内结构。9、10、11是电开关,12、13是电流控制回路。利用该图说明动作,首先在车辆靠近车站时,只打开开关11,所谓的再生电经过电流控制回路12向蓄电体6进行补充充电。然后在停车期间只打开开关9,通过供电线1进行补充充电。在之后的加速时间带,只打开开关9和(或)开关10,向车轮驱动用马达5以及(或)蓄电体6输送电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藤冈一路,未经藤冈一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93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