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38341.0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59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峰;张永明;李晋桓;王晓明;谭彬;仝雷强;李光;薛红;李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39/02 | 分类号: | F16B39/02;E02F3/36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印贵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径 螺栓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连接装置,特别设涉及一种适用于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重型机械上,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大直径的螺栓类进行两个以上零件的连接,对于这些零件使用大直径的螺栓连接时预紧需要很大的力矩,人力预紧已不能做到。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利用专用液压设备预紧,或者使用专门的大型扳手,利用机械力牵动扳手的一端来预紧。这两种方法所需专设备,操作比较复杂,使用工具较多,资金消耗比较大,尤其在连接件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其效率较低,操作消耗人力、物力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增设一种可以人工预紧,省时省力,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的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梁1、装螺母的楔子2、预紧螺母3、内梁4、装螺栓的楔子5、预紧螺栓6;所述的内梁1与外梁4配对,在外梁1与内梁4中间都设有中孔10,大螺栓11装于被连接件之间及在外梁1与内梁4中孔10中;所述的外梁1与内梁4的两侧设有与楔子2及楔子5配合的面,其中:外梁1上配合的面上是斜面,内梁4上配合的面是直面,由一个装螺母的楔子2及一个装螺栓的楔子5构成一对楔子,楔子装在内梁1与外梁4中间,用预紧螺栓6分别穿过楔子中间的圆孔,并用预紧螺母3装在楔子2端面的孔槽里,并与预紧螺栓6相配移动楔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由于用斜面配合的楔子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来扩大螺栓的连接距离,从而实现机械零件之间的大直径螺栓连接预紧。并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操作方法简单,节省时间,节省人力,节省资金,不需要额外的专业工具。适用于各种重型机械的零件之间的大直径螺栓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的装配剖视图;
图3是预紧装置中外梁的主视图;
图4是预紧装置中外梁的俯视图;
图5是预紧装置中外梁的A-A主剖视图;
图6是预紧装置中内梁的主视图;
图7是预紧装置中内梁的主视图;
图8是预紧装置中内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装配示意图;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包括外梁1、两个装螺母的楔子2、两个预紧螺母3、内梁4、两个装螺栓的楔子5、两根预紧螺栓6;所述的内梁1与外梁4配对,在内梁1与外梁4中间都设有中孔10,大螺栓11装于被连接件12之间及在外梁1与内梁4中孔10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预紧装置中内梁的图,与图6、图7和图8所示预紧装置中内梁的图,所述的外梁1与内梁4的两侧设有与楔子2及楔子5配合的面,其中:外梁1上配合的面上是斜面101,内梁4上配合的面是直面401,一个装螺母的楔子2及一个装螺栓的楔子5构成一对楔子,有两对楔子装在外梁1与内梁4中间,两根预紧螺栓6分别穿过两个楔子中间的圆孔中,两根预紧螺母3分贝装在楔子2端面的孔槽里,并与两根预紧螺栓6相配。
所述的预紧螺栓锁紧板7一端套装在预紧螺栓6端部,另一端用螺钉及垫圈8、9固定在外梁1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大直径螺栓连接的预紧装置,需要预紧的时候,分别拧紧两根预紧螺栓6与预紧螺母3,楔子都向中孔11内侧移动,由于外梁1与楔子用斜面接触,外梁1与梁内4之间的距离被斜面扩大,连接件12大螺栓10的连接距离也相应拉大,螺母受力达到预紧的目的。通过预紧螺栓6将人工拧紧力矩放大到2个螺栓的牵引力,然后通过四个楔子的斜面将牵引力扩大到大螺栓10的预紧力,由于每套预紧装置有四个楔子,分担子每个楔子接触面上的压力较小而不致压坏,预紧螺栓6端部成六角形,通过套在上面的锁紧板7来锁紧,锁紧板的另一侧固定在小梁上锁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3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