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38173.5 | 申请日: | 2007-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77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B31/32 | 分类号: | B21B31/32;B21B19/02 |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印贵 |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斜轧 快速 提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机械,特别涉及到无缝钢管生产中的三辊斜轧管机的快速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缝钢管生产中,三辊斜轧管机在轧制钢管尾部时会产生尾三角,为了克服这样的缺陷,现在较先进的方法是采用快速提升装置来抬起轧辊,以使钢管尾部轧制的顺利进行。现有的快速提升装置如图1所示,由提升缸6、跷杆5、快开缸3等组成;跷杆5安装在转鼓4上,跷杆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快开缸3和一个柱塞体31,快开缸3和柱塞体31的下端与轧辊箱2紧密接触,轧辊箱2的里面装有一个轧辊1,而轧辊箱2的上端的耳轴连有一个提升缸6,提升缸6将轧辊箱2连同轧辊1一直拉紧,轧辊箱2通过装在其上的轴承座7与转鼓4滑动联接,提升缸6将轧辊1向上提升时,轴承座7与转鼓4作相对运动。所述快开缸3是一个柱塞缸,如图2所示,快开缸3由柱塞8、卡环1和缸体10等组成;缸的行程由卡环1和缸体10的距离来决定,当提升装置向上提升轧辊时,通过快开缸3迅速泄压来完成。
这种现有的快速提升装置的快开缸行程的限制靠安装在缸体外部柱塞上卡环1和缸体10的相碰撞接触而终止来实现的,由于柱塞的快速回退时卡环1与缸体2产生了硬性撞击,经常剪切掉卡环,并造成快开缸使用寿命低,从而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运行平稳、无硬性撞击,使用寿命长的三辊斜轧管机的快速提升装置。
本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的快速提升装置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包括提升缸、跷杆、快开缸;其特点是:所述的跷杆安装在转鼓上,跷杆的两端连接有两个快开缸,快开缸的下端与轧辊箱紧密接触,轧辊箱的里面装有一个轧辊,而轧辊箱的上端的耳轴连有一个提升缸,提升缸将轧辊箱连同轧辊一直拉紧;轧辊箱通过装在其上的轴承座与转鼓滑动联接,提升缸将轧辊向上提升时,轴承座与转鼓作相对运动。
所述的快开缸是一个柱塞缸,由柱塞、压盖与缸体组成;缸体底部带有阻尼孔,缸的行程由柱塞与缸体之间的距离来确定。
所述缸体内的底部阻尼孔处设有存油腔,柱塞上设有活塞段与缓冲活塞段,缓冲活塞段与存油腔匹配,并将存油腔的油压入阻尼孔,由压盖上螺纹与缸体内的螺纹连接将柱塞装压在缸体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由于在快开缸缸体底部设计有阻尼孔,使柱塞头部与缸体不产生硬性撞击,进一步延长了快开缸的使用寿命。使用两个快开缸,使提升效果显著,可满足无缝钢管生产中多种不同轧制方式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快开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快开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结构图,它包括提升缸6、跷杆5、快开缸3等;跷杆5安装在转鼓4上,跷杆5的两端连接有两个快开缸3,快开缸3的下端与轧辊箱2紧密接触,轧辊箱2的里面装有一个轧辊1,而轧辊箱2的上端的耳轴连有一个提升缸6,提升缸6将轧辊箱2连同轧辊1一直拉紧,轧辊箱2通过装在其上的轴承座7与转鼓4滑动联接,提升缸6将轧辊1向上提升时,轴承座7与转鼓4作相对运动。
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三辊斜轧管机快速提升装置的快开缸结构图。其快开缸总体结构仍是一个柱塞缸,由柱塞11、缸体10等组成;缸体上带有阻尼孔13,缸的行程由柱塞与缸体的距离来确定。所述的提升装置向上提升轧辊时,是通过快开缸3内液体介质迅速泄压来完成的;当柱塞11与缸体10的相接触而终止提升,由于快开缸内液体介质在泄压过程中受到阻尼孔13的限制,而实现了无碰撞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8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