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粉料混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31639.9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08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何美华;赵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美华 |
主分类号: | B01F7/18 | 分类号: | B01F7/18;B01F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料均化设备,特别是一种新型粉料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均化是粉体工程的重要单元操作,通过机械的或流体的方法使得不同物理性质(如粒度、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成份等)的颗粒在宠观上分布均匀的过程。
粉料混合装置是应用于建材、化工、医药等部门对固体粉料进行均化的一种设备。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混料设备,有机械混合,气力混合两种。机械混合在原理上又分为重力式和强制式两大类。
重力式均化设备是物料在绕水平轴(个别也有倾斜的)转动的容器内进行均化,其混合作用力主要是重力,但这种方式适用对象比较狭窄,易使粒度差或密度差较大的物料趋向偏析,物料有结团倾向,均化效果不理想。
强制式均化设备不尽相同,主要有浆叶式、QH式、艾立赫式、鼓式以及预均化库等。但大都存在均化机理单一,混合强度不够等缺陷,造成均匀度不高,均化效果不够理想。
气力均化设备是50年代出现的一种用于粉状物料均化的新技术,目前应用的均化库大致上可分为间歇式均化库、混合式均化库和多料流式均化库,均化效果较好,但其工艺复杂,占地方,而且库的容积有限,均化机理也很单一,动力消耗较高,设备的均化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多种均化原理进行粉料均化的新型粉料混合装置,且其结构简单,并能提高混料设备的均化效率,降低均化能耗。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传动轴、进料口、储料锥、螺旋搅拌叶片、溢流搅拌锥、混料筒、整流盘、分格板、截流底板、卸料锥和出料口。
整流盘是由盘面上锥槽组成,下有线形出口;
分格板和截流底板组合,截流底板在径向和周向对称均布等腰梯形出料口。
混合筒的中央安装有储料锥和溢流搅拌锥和一根由电机带动的传动轴,螺旋搅拌叶片、整流盘和截流底板都联结在传动轴上,随着传动轴一起转动。螺旋搅拌叶片安装于储料锥和溢流搅拌锥内,整流盘在混料筒的中部,截流底板在混料筒的下部,分格板安装在截流底板的上方,储料锥、溢流搅拌锥和分格板固定在筒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溢流搅拌锥使混合料实现移动均化,整流盘使混合料实现扩散均化,分格板和截流底板组合实现了混合料的剪切均化。三种均化机理有机结合,混合强度增加,均匀度提高,降低了均化能耗,均化效率和均化效果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新型粉料混和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整流盘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截流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的俯视图。
图中1.传动轴、2.进料口、3.储料锥、4.螺旋搅拌叶片、5.溢流搅拌锥、6.混料筒、7.整流盘、8.分格板、9.截流底板、10.卸料锥、11.出料口。
具体实施例
图中,混合筒6的中央安装有储料锥3、溢流搅拌锥5和一根由电机带动的传动轴1,螺旋搅拌叶片4、整流盘7和截流底板9都联结在传动轴1上,随着传动轴1一起转动。螺旋搅拌叶片4安装于储料锥3和溢流搅拌锥5内,整流盘7在混料筒6的中部,截流底板9在混料筒6的下部,分格板8安装在截流底板9的上方,储料锥3、溢流搅拌锥5和分格板8固定在筒体上。整流盘7是由盘面上锥槽组成,下有线形出口;分格板8和截流底板9组合,截流底板9在径向和周向对称均布等腰梯形出料口。
工作时,待混合粉状物料分别由各自进料口2进入混料筒6,由于储料锥3的缓冲作用使物料慢慢下落到溢流搅拌锥5中,联结在传动轴1上的螺旋搅拌叶片4对混合物料进行移动均化,充分搅拌的混合料从溢流搅拌锥5的溢流口排出,散落到整流盘7上,通过整流盘7的线形出口实现对混合料的整流,将混合料均布在分格板8槽内,完成混合料的扩散均化。继续下落层铺在截流底板9上分格板8的混合料由截流底板9上的出料口纵向截流和对格卸料,实现物料的剪切均化。均化后的物料进入卸料锥10由出料口11排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可以长期稳定运行。较常规混料均化设备节电50%,而均化效果值可达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美华,未经何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316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橡胶低温脆性测定用温差电冷阱致冷系统
- 下一篇:凸轮式自动车床集中润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