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9565.5 | 申请日: | 200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29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梁世杰;林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52 | 分类号: | H01R13/6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结构,特别有关于一种易于组装生产,且具有稳定接地传导结构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器与系统主机板之间所使用的讯号传输方式,已大量采用具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辐射特性的低电压差分信号接收器(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ystem)作为连接接口,用以连结一软性排线至主机板上。于习知的技术中,如中国台湾申请第089122884号专利所揭示的一种整体具有传输线的可挠性连接器,其利用一体的金属板可挠性强化构件同时对应装设于软性排线一侧及连接器模块上,用以提升连接器整体的电子性能(如阻抗匹配)。而后为便于生产制造,大多将原本一体的金属板分成两部份,分别设置于软性排线及连接器模块上,于是如何将分别设于软性排线及连接器模块的金属部份做适当的连结,成为设计要点的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使分别装设于电连接器两面的上、下金属壳之间可稳定接触,以达到稳定接地导通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藉由电连接器的上、下金属壳的结构设计,简化电连接器整体结构,使易于组装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藉由空间的形成以供其它组件置放或通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为一排线承置座及两侧的平台所构成,并由该排线承置座延伸形成一对接部;软性排线,是固定于该本体的排线承置座上,使该软性排线的复数接点定位于该对接部上;下金属壳,是组装固定于该本体的底面;上金属壳,是对应组装于该本体的排线承置座上,与该本体共同夹持固定该软性排线,该上金属壳并延伸形成至少一接地部,该接地部是弯折绕过该排线承置座并与该下金属壳形成接触,使该上金属壳与下金属壳之间形成电性导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次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为一排线承置座及两侧的平台所构成,并由该排线承置座延伸形成一对接部;软性排线,是固定于该本体的排线承置座上,使该软性排线的复数接点定位于该对接部上;下金属壳,是组装固定于该本体的底面;上金属壳,是对应组装于该本体的排线承置座上,与该本体共同夹持固定该软性排线,于两平台的内侧缘部份形成一空间,藉由该空间,使其它组件可通过该软性排线与该平台之间,以达到最佳的结构设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实质性特点和优点:上金属壳并延伸形成至少一接地部,接地部是弯折绕过排线承置座并与下金属壳形成接触,使上金属壳与下金属壳之间形成电性导通,藉此,使分别装设于电连接器两面的上、下金属壳之间达到稳定接触,同时简化电连接器整体结构,使易于组装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未组装上金属壳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完成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A-A线段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号说明
10本体
11排线承置座 12平台
121内部区域 122空间
123导引槽 13对接部
20软性排线
21接点 22金属层
23内缩部份
30下金属壳
31主板体 32前置部份
33边缘部份
40上金属壳
41主板体 411突条
412抵靠片 42接地部
421突点
50锁合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各类示意图。大体上,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乃由本体10、软性排线20、下金属壳30及上金属壳40所构成,下金属壳30及上金属壳40分别固定于本体10的底面及上面,而软性排线20被夹持于本体10及上金属壳40之间。以下分述各组件的结构及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本体10具有排线承置座11及两侧的平台12,每一平台12具有一内部区域121,该内部区域121是用来装设锁合组件50,且排线承置座11并向前延伸形成一对接部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95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