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成本一体化开关变换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29504.9 | 申请日: | 2007-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38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丽娟 |
| 主分类号: | H02M5/00 | 分类号: | H02M5/00;H02M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1300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一体化 开关 变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成本一体化开关变换器,特别是在既要使用直流电压,又要使用交流电压的场合。例如当前的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同时需要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场合,将有两个或多个变换器同时工作,其中至少有一个变换器负责输出直流电压,向直流负载供电,称为直流变换器;至少有一个变换器负责输出交流电压,向交流负载供电,称为交流变换器。正如图1所示:功率开关1,控制电路1,变压器TA1,整流电路1,整流电路2共同构成直流变换器。控制电路1的反馈信号来自F1或F2或F1+F2。直流变换器向直流负载1、直流负载2供电。
功率开关2,变压器TA2,变压器TA3,控制电路2构成交流变换器。功率开关2的工作电压来自V1或者V2;控制电路2的反馈信号来自F3或F4或F3+F4。交流变换器向交流负载1、交流负载2供电。
直流变换器与交流变换器的工作基本独立,所以需要两个或多个控制电路、功率开关以及变压器。因此这种方式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整合上面提到的两个或多个变换器,使一个变换器能够输出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整合方案如下所述:
整合控制电路:控制电路的整合原则是只需满足某一个或某几个输出电压的控制需求,其余输出电压或者采用非受控方式或者采用低成本的局部控制方式来实现。
整合变压器:将交流负载的绕组和直流负载的绕组同时绕制在同一个变压器上。
整合功率开关:每个变压器只需一组功率开关,当变压器整合完成后,功率开关的整合也就完成了。
上述说明仅为概述,为了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为了让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明显易懂,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具体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的实施方案框图
图2本发明提出的实施方案1框图
图3本发明提出的实施方案2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本发明实施方案1:由功率开关3、控制电路3、变压器TB1构成一体化开关变换器。其中交流负载3、交流负载4联接于变压器的输出绕组。控制电路3的反馈信号来自F5、F6、F7的不同组合。工作过程为:通电后,控制电路3发出驱动信号,驱动功率开关3,此时有电压加在变压器TB1上面,变压器TB1则产生输出电压。一部分输出电压联接到交流负载3、交流负载4,对其提供电能;一部分输出电压联接到整流器3、整流器4,最终向直流负载3、直流负载4供电。与此同时,控制电路3将按照来自F5、F6、F7不同组合的反馈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以产生符合负载需求的输出电压。由此可见,本例整合了部分功率开关、部分变压器和部分控制电路。
图3,本发明实施方案2:是另一种简化方案,由功率开关4、控制电路4、变压器TC1、变压器TC2、变压器TC3构成另一种一体化开关变换器。工作过程为:通电后,控制电路4发出驱动信号,驱动功率开关4,此时有电压加在变压器TC1上面,变压器TC1则产生输出电压。一部分输出电压联接到TC2、TC3,最终向交流负载5、交流负载6提供电能;一部分输出电压联接到整流器5、整流器6,最终向直流负载5、直流负载6供电。与此同时,控制电路4将按照来自F8、F9、F10不同组合的反馈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以产生符合负载需求的输出电压。与图2不同的是交流负载联接在变压器TC2、TC3输出端,而变压器TC2、TC3的输入端联接在变压器TC1的输出绕组上面。这种联接方式能够满足交流负载的特殊需求。由此可见,本例整合了部分控制电路和部分功率开关。
以上案例的直流负载1、2、3、4、5、6;交流负载1、2、3、4、5、6;变压器TA1、2、3;TB1,TC1、2、3;整流器1、2、3、4、5、6等等仅为举例说明,可以任意增加删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可根据系统需要增加其它电路:例如控制、保护、指示等电路。同时,不排除为其它目的而再次设置独立变换器的可能,例如待机变换器。
以上所述,仅为两个最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方法及内容做出的更改、修饰,均仍属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丽娟,未经马丽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95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