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28847.3 | 申请日: | 2007-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2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 发明(设计)人: | 曾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3/22 | 分类号: | F01N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兵 |
| 地址: | 201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车 排气管 二次 空气 导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车,特别是指一种用以导引二次空气进入排气管及消音器内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机车引擎为了降低排放废气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排气管或消音器内设置触媒转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利用触媒中含有铂(Pt)、钯(Pd)及铑(Rh)等贵金属成分,将有害的一氧化碳(CO)及碳氢化合物(HC)氧化成无害的二氧化碳(CO2)及水(H2O);并将有害的氮氧化物(NOx)还原成无害的氮(N2)及氧(O2)。
为了利于上述触媒与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氧化及还原反应,现有技术中已揭露有在排气管内导入二次空气的技术,在触媒转化器的前排气管上设置一条二次空气供应管,与一空气滤清器相连通,且空气滤清器与外界大气相通,同时供应管上串接一常开型控制阀,阀上具一负压管连接至化油器与引擎进气管之间;据此,利用引擎运转时于排气管内所产生的间歇性负压,将外界新鲜空气(即二次空气)经由二次空气供应管吸入排气管内,增加废气中的含氧量,促进触媒氧化一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的效率;此外,当骑乘者于机车行驶中因减速而瞬间放松油门(回油)时,该控制阀能接受化油器与引擎进气管间产生的间歇性负压的驱动而瞬间关阀,进而间歇性的阻断二次空气导入排气管内,可防止排气管发生后燃现象。
上述先前技术中,仅利用排气管内的负压来吸引外界空气进入二次空气供应管,致使二次空气供应管导引外界空气进入排气管及消音器内的流量略显不足,会影响触媒净化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效率,亟待加强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能提升二次空气供应管导入二次空气至排气管的流量。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在引擎与消音器之间的废气排气管上设一二次空气供应管,与一空气滤清器相连通,引擎外侧具有一连通外界大气的气室,气室内设一随引擎动力激活旋转的冷却风扇,二次空气供应管自空气滤清器延伸至与所述气室相连通,通过风扇驱动空气进入二次空气供应管内,并经由空气滤清器导入消音器或排气管及消音器内。
如上所述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二次空气供应管上介设一用于启、闭空气流通的控制阀。
如上所述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控制阀为常开型,具有一与引擎进气管相连通的负压管,感应引擎负压大于一负压定值时驱动控制阀关阀,以阻断空气进入排气管,并在感应引擎负压小于该负压定值时驱动控制阀开阀,以导引空气进入排气管。
如上所述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进气管上介设一化油器,负压管连通至引擎与化油器之间的进气管上。
如上所述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所述化油器也可替换成喷设供油引擎所配接的节气阀。
如上所述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其中控制阀与排气管之间的二次空气供应管上,介设一可阻断来自排气管的废气逆流的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引擎外侧的冷却风扇驱动空气进入二次空气供应管内,从而能提升二次空气供应管导入二次空气至排气管的流量。
为能更加详述本实用新型,列举较佳实施例以及附图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
图2: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导引二次空气的流程图。
图3: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空气的流量曲线图。
图4: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如图1所示,揭示出本实用新型机车排气管的二次空气导入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配置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机车引擎1与消音器3之间的废气排气管22上设一二次空气供应管4,与一空气滤清器5相连通,且引擎1外侧设有一连通外界大气的气室11,并于气室11内设一随引擎动力激活旋转的冷却风扇12。
该二次空气供应管4上介设一可启、闭空气流通的常开型控制阀6,具有一与引擎1进气管21相连通的负压管61,能感应引擎1负压大于一负压定值时驱动控制阀6关阀,以阻断空气进入排气管22,并能在感应引擎1负压小于该负压定值时驱动控制阀6开阀,以导引空气进入排气管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8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血袋
- 下一篇:压缩机用铁储液器的过滤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