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8230.1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10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凌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子龙 |
主分类号: | G06K7/12 | 分类号: | G06K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8北京市海淀区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智能 身份证 鉴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居民身份证真伪鉴别设备领域,更具体说是涉及基于光学鉴别的居民身份证真伪鉴别设备。
背景技术
居民身份证真伪的鉴别是关系到各个领域安全的一个问题,假身份证件的使用常常伴随着违法犯罪活动,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对相关人员的证件进行严格的把关,所以如果快速、准确的鉴别身份证的真伪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身份证鉴别设备,但由于技术局限,存在以下问题
一、肉眼鉴别辅助工具的缺陷:
1、使用麻烦,需要人为肉眼鉴别;
2、需要使用者学习相关知识;
3、造价昂贵;
4、误判滤高;
5、不能同时鉴别一二代身份证。
二、二代证阅读识别工具的缺陷:
1、需要电脑作为辅助设备;
2、造价昂贵
3、不能同时鉴别一代身份证。
三、现有的一二代证同时识别设备的缺陷:
1、使用红外线透射鉴别真伪二代证的材质透射性,重点鉴别二代证的芯片部分,而且使用任何无色透明的红外线阻隔材料就能蒙混过关。
2、误判滤高
达不到快速、准确鉴别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易于普及、鉴别虑高而且能同时鉴别一二代身份证真伪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快速鉴别一二代身份证真伪的设备,主要是使用紫外光照射身份证使用荧光识别系统检测身份证材质在紫外线照射下的荧光效果,既对身份证材质的荧光检测。还通过可见光点光源和光敏元件检测身份证材质的透射性能。通过两种检测得到数据的综合分析由单片机做出真伪判断并发出相应提示。(如果作假者涂抹可见光阻挡材料能够用肉眼发现)
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在壳体上设置一个能够插入或滑过身份证的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能够按要求透光透明部分。在凹槽两侧设置荧光鉴别系统和光透射鉴别系统。荧光识别系统至少包括一个紫外光光源,也至少包括一个能够检测荧光的光敏元件和信号处理系统;光透射鉴别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可见光点光源和一个和点光源对应位置的光敏元件。
上述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所述荧光鉴别系统中的成像元件采用对紫外光不敏感的CCD或CMOS或光敏二极管或光电池。
上述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所述的荧光鉴别系统中的紫外光光源采用紫外光二极管或紫外光灯管。
上述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所述荧光鉴别系统中的紫外光源安放在所述壳体凹槽的一侧能够通过凹槽上设置的透光部分将紫外光照射到待测身份证上。
上述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所述荧光鉴别系统中的能够检测荧光的光敏元件应该安放在所述壳体凹槽的一侧能够通过凹槽上设置的透光部分探测到身份证受紫外光照射所发出的荧光,如果检测身份证不透明的部分可以和紫外光源在凹槽的一侧。在凹槽的另一测可以设置紫外光源2和荧光光敏元件2。
上述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所述的光透射鉴别系统中的可见光点光源可以是白光光源最好选用单色光光源,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最好选用激光二极管。
当待测证件放入凹槽时对每个光敏元件得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比较和并通过信号处理系统通过预先编程的逻辑进行分析,最后系统通过逻辑判断得出待测证件的真伪,并控制报警指示系统做出相应的指示。
为了尽最大努力减少误判,最好在述壳体上安放放大镜和红色滤光片,可以通过放大镜和红色滤光片看到被紫外光源照射的凹槽内的身份证,用肉眼进行细节上的校对。
本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于普及、鉴别虑高而且能同时鉴别一二代身份证真伪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鉴别仪的结构侧视示意图。图中,1是壳体,2是肉眼观测透窗及透镜,5是滑槽,7是滑槽上的透窗,8是主电路板,9是可见光源,10是可见光光敏元件,11荧光光敏元件A,12紫外光光源A,13荧光光敏元件B,14紫外光光源B。
图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鉴别仪的结构上视示意图。图中6是身份证,3是真身份证指示灯,4是假身份证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新型智能身份证鉴别仪,下面结合实施例作更详尽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子龙,未经凌子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2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