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力泵船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8213.8 | 申请日: | 2007-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35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新广 |
主分类号: | H02K41/02 | 分类号: | H02K41/02;B63H11/06;B63H21/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北京市海淀区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推进技术,特别是一种磁力泵船。
背景技术
“电磁泵”首先由美国Arice教授在1961年专利申请中提出,其主体是电场和磁场结构。当导电性流体进入电场和磁场时,成为通电导体就受到力的作用而作离开电场和磁场的加速运动。这种泵无机械运动部件,因而无振动和噪音,无摩擦损耗,寿命比机械泵长,不需润滑,无废油污染;而且进入电场和磁场的导电性液体作直线加速运动,流体的出流速度比机械泵的高的多。1966年,美国将“电磁泵”用作船的推进器,并制作模型船进行了试验。日本也研制了超导载人电磁泵推进船“大和一号”,并在1992年成功试航。到目前,电磁泵船并不多,而且已有的电磁泵船大都用电磁铁营建磁场,结构复杂、笨重,能耗很大,电磁铁发热严重,产生电磁污染和热污染,这种电磁泵的寿命不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磁力泵船,用永磁体营建磁场,旨在克服现有船只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按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用永磁体营建聚磁强磁场,并垂直于该磁场设置电场,磁场的永磁体及导磁体与电场的电极板组成一个流体通道,此通道外接前后管道后作为一种磁力泵(作为喷水推进器)与船体联接。当船外的水(水含有杂质,会导电,如海水)从所述电磁泵口进入其通道,将外接电源的正负电极板连通,矩形通道内水成为通电导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矩形通道内的水将向磁力泵的后管道口不断加速运动,最终从后管道口即喷水推进器的喷口(船尾口)喷出,产生的反喷力推船前进。
电磁学揭露,磁场中的通电导体受到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由关系式F=BIL计算,其中B表示磁感应强度,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L表示与磁场的磁力线垂直的导电体在磁场中的总长度尺寸,在本实用新型中,L为所述正负电极板之间的距离尺寸。将F=BIL改写成F/L=BI,由此可见,要提高单位线度尺寸上的电磁力,应增强B和I,加大I要耗能,本实用新型采用永磁体组合聚成磁感应强度高的聚磁磁场。
将本实用新型的磁力泵从船中分离出来,将其管道和外形稍作改变,作为通用的泵使用。这种泵用于驱动或输送导电性流体,效益比传统的泵高。对工程上需要循环的导电性差或非导电的流体(如水、油、化学流体等),在考虑到不影响流体的性质和功能或造成污染时,向所述流体中掺入良导电物质微粒,提高所述流体的导电率,从而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磁力泵,以获得可观的效益。
本实用新型具有已有的电磁泵船所有优点,还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易维护,且维护工作量极小;
2.可靠性高,效率高;
3.节能,环保;
4.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的C-C剖面图;
图5为图1的D-D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E-E剖面图;
图8为图6的F-F剖面图;
图9为图6的G-G剖面图;
图10为图6的H-H剖面图;
图11为图6的I-I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示。1为船体,2为船壳,其余为下述磁力泵。
在导磁性长方体或正方体12的三侧面组结三个同性极相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永磁体6、8、11以形成聚磁磁场,实线箭头所示为所述永磁体的磁化方向;在导磁性长方体或正方体17的三侧面组结三个同性极相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永磁体15、18、20以形成聚磁磁场,相聚的极性与永磁体6、8、11相聚的极性相反。
在导磁性长方体或正方体23的三侧面组结三个同性极相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永磁体20、22、47以形成聚磁磁场;在导磁性长方体或正方体30的三侧面组结三个同性极相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永磁体26、31、33以形成聚磁磁场,相聚的极性与永磁体20、22、47相聚的极性相反。
13、14、24、25为电场的极板,电场的电力线与所述聚磁磁场的磁力线相垂直,极板13、14、24及25的左右端面在与它们上下相邻的永磁体的中性面所在平面的附近,并平行于此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新广,未经刘新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2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设备和便携式电子系统
- 下一篇:非驱动轮自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