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2.5吋固态硬盘壳体改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28032.5 | 申请日: | 2007-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96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龙;许丽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1B33/04 | 分类号: | G11B33/04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2.5 固态 硬盘 壳体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2.5吋固态硬盘壳体结构,尤指一种可植入于各式数字产品的固态硬盘壳体改良结构,其壳体利用冲压引伸方式制造,可保有更高的质量与精确度及提升更快的生产效率,并再将锁合的固定座以铆合方式固定于壳体中,以解决目前铸造一体成型生产质量与精密度差的问题。
背景技术
现今数字科技发展迅速,随着各式数字产品运算的提升,数据的储存与读取、逻辑运算成信息输入与输出,已成为现今对事务处理的重要工具,相对地,无论是个人式主机或服务器主机或各式数字产品,都需承担负责运算处理及储存数据的重责。
然今数据的储存设备,系由固定硬盘负责执行,而为因应各种数字产品的植入,其需将体积缩小且保有相同或更多地储存容量,而固态硬盘系由两壳体相互盖合,并于其中设有内存与PC板等,再由螺栓予以固定或以嵌卡方式扣合,使其成为一可储存运算的内存;
而固态硬盘的壳体系为金属所制,且现今系由铸造方式制造该硬盘壳体,并于完成后再以攻牙方式穿设螺丝固定孔,其具有模具成本低、设计成本低、制造工时短、制程简单、开发工时短等优点,而完成后的成品往往不如预期,常有铸件表面较粗糙、尺寸精密度低及铸件质量较难掌握、攻牙常有不良率产生等明显缺点存在,而大幅的提高成本。
缘此,设计人有鉴于上述固态硬盘壳体以铸造方式生产易产生种种的不良率,所以设计出本实用新型,其主要系将固态硬盘的壳体以冲压引伸方式制造,并形成有盖体扣合孔及固定的孔座,另再将穿有螺纹的固定件,以铆合方式固定于壳体上所形成的孔座,其可减少壳体以铸造方式生产的不良率,更可增加制作速度与使壳体更轻薄,且同样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更具有韧性,以解决以铸造生产一体成型壳体所产生不良率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2.5吋固态硬盘壳体改良结构,以冲压引伸方式生产硬盘壳体,并再以铆合方式将固定件固持于壳体的穿孔中,以解决目前已铸造方式一体成型生产质量与精密度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2.5吋固态硬盘壳体改良结构,该壳体系由冲压引伸方式所生产制造,其中至少包含有:一上盖、一下盖与若干固定件所组成,所述上盖与下盖分别以冲压方式制造,并分别形成若干穿孔,所述若干固定件以铆合方式固定于上盖与下盖中所形成的穿孔中。
所述固态硬盘包括含有若干内存的PCB板。所述固定件系为一中空T字型体。所述固定件中空部具有螺纹。所述固定件中空部可依需求作不同直径变化。所述固定件可为铜材、铝材、铁材、钢材、塑料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上盖与下盖分别以冲压方式制造,可提高更精准的精密度与更高的质量与韧性,以解决目前以铸造生产一体成型的壳体所产生质量与精密度差及不良率高的问题。
有关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系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2:系本实用新型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壳体局部示意图。
图3-1:系本实用新型壳体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2:系本实用新型铆合方式示意图。
图3-3:系本实用新型另一铆合方式示意图。
标号说明:
固态硬盘1 上盖10
固定件101、121、122
穿孔102、103、110、125、126
螺栓104 PCB板11
内存111 下盖12
凹槽1221、112 固定座123
沟槽124 落差X、Y
孔径Z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同时参阅图1所示:图中可见本实用新型2.5吋固态硬盘壳体改良结构,系容置于各式数字产品中作为运算处理及储存资料者,其中该固态硬盘1至少包含有:一上盖10、一PCB板11及一下盖12与若干固定件101、121、122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特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80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