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除垢热水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7705.5 | 申请日: | 200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79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建刚 |
主分类号: | F22B37/54 | 分类号: | F22B37/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000山东省菏泽市丹***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垢 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水器,特别涉及一种除垢热水器。
背景技术
由于水中含有钙、镁等离子,钙、镁离子在受热时和水中酸根离子结合成难溶的物质,黏结在受热表面上和换热表面上形成水垢,影响传热效率,堵塞管路,严重时导致热水器等设备报废或发生严重的事故。防止水结垢的方法是对水质进行处理,现有的水处理方法有化学水处理方法和物理净化处理方法,化学水处理方法一般是在水中添加化学药剂和水中的钙镁离子发生反应,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防止水在受热表面上和换热表面上形成水垢,但是在水中添加化学药剂易导致水质污染;物理净化处理方法包括渗透膜处理法及磁化法,渗透膜处理法处理成本高,操作复杂;磁化法较为常用,磁化法一般是用磁性材料对流经的水体进行磁化,流经的水体在磁化作用下发生变化,不再在受热表面上和换热表面上形成水垢,但是传统的电磁化除水垢的方法均为将提供高频磁场的线圈固定在水管外,并通以高频电流,借助高频电磁场来实现其改变水中的离子及水结构的效果,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线圈必须绕在非金属水管外侧;是由于金属的电磁屏蔽效应以及对高频信号的趋肤效应对电磁场的衰弱所致。或者将线圈放入水管,这都为安装和使用带来不便;
2)在使用时必须手动开启和关闭,不方便使用;
3)在水被加热,或长期加热后,仍会出现大量水垢,原因是水的退磁在高温下会加快;
4)仅利用了线圈内部的磁场,而浪费了其外部的磁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这些不足,使得在加热水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磁化和去垢,最大限度的抑制水垢的形成,并提高水的活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除垢热水器,它包括内胆、除垢器,除垢器包括除垢脉冲发生器、除垢线圈,除垢脉冲发生器与除垢线圈相连接,除垢线圈位于热水器的内胆内部。
所述的热水器的内胆可以为金属内胆。
所述的热水器内胆可以为非金属内胆。
所述的非金属内胆可以包括内壁、外壁两层,除垢线圈可以缠绕在非金属内胆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线圈在金属加热内胆之中,充分利用了线圈内外部磁场,可以最佳的方式对水进行去垢和磁化;
2)同时在水加热过程中存在水循环流动因此可以重复进行磁化,较单次磁化效果好;
3)线圈在金属加热内胆之中,可以避免高频电磁场对周边环境以及电子设备的干扰;
4)可以实现加热的同时进行去垢和磁化,无须单独开启关闭,使用方便;
5)不会因为长期加热而导致水的退磁而重新大量生成水垢;
6)可以很方便的将水加热过程与除垢磁化过程合二为一。
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容积小容量的各种类型水加热器具,具有使用方便和广泛的环保、节能、节省开支,以及保健方面的功效。
线圈应当适当靠近加热器具内胆边缘,以利于除垢;并且通过加热过程中的水的流动提高磁化效果。随着线圈横截面积的加大,应适当提高脉冲电流强度,以保证所产生的磁场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热水器金属内胆上的示意图
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热水器非金属内胆上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脉冲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
一种除垢热水器5,见图1,它包括内胆、除垢器,除垢器包括除垢脉冲发生器6、除垢线圈1,除垢脉冲发生器6与除垢线圈1相连接,除垢线圈位于使用该除垢器的热水器的内胆内部。热水器的内胆可以为金属内胆2,见图2、图3。热水器内胆可以为非金属内胆,见图4、图5。非金属内胆可以包括内壁3、外壁4两层,除垢线圈1可以缠绕在非金属内胆的内壁3上。
除垢线圈可以适当靠近加热器具内胆边缘,以利于除垢;并且通过加热过程中的水的流动提高磁化效果。随着除垢线圈横截面积的加大,可以适当提高脉冲电流强度,以保证所产生的磁场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脉冲电路图可以如图6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建刚,未经徐建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7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