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扁平电缆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27299.2 | 申请日: | 2007-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26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源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2/24 | 分类号: | H01R12/24;H01R12/38;H01R13/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争艳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扁平 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提供一种扁平电缆连接器,尤指于一种可供扁平电缆插接以传输讯号,并可降低整体结构高度的扁平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按,近年来由于网络与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使得各式各样的电子相关产品,陆续的推陈出新,且发展驱势为朝运算处理功能强、速度快及体积缩小的方向迈进,而在该等电子相关产品中,其内皆由具不同功能作用的电子零组件所构成,因此为了使电子零组件能够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功能,一般系藉由连接器作为电子零组件与其它电子零组件间讯息相互传输沟通的桥梁,然而,该连接器品质良莠不齐,不仅影响电流与讯息传输的可靠度,亦会连带影响电子相关产品整体的运作,再者,目前连接器讲究微小薄型化的设计需求,则使其内部单位空间中的容积使用率大幅提高,且使电子相关产品的电子零组件配置更为精简,以容纳有更多的电子零组件,并可减少所占用的体积、数量及成本,同时简化电路基板上电路布局的配置。
请参阅图8~图11所示,系分别为习用端子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使用前的侧视剖面图及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外壳A内部为形成有可收容端子B的容置空间A1,使端子B可以线性组装的方式穿设于容置空间A1中,即可避免非线性组装所造成端子B有组装、对位不易,以及端子B受力弯折、变形后所导致良率降低等问题,而于端子B一侧分别往外延伸相对式的支臂B1与弹臂B2,其支臂B1端部设有可与压制组件C相互活动枢接的凹槽B11,及于弹臂B2端部凸设有抵持部B21,再以压制组件C一侧设有的轴柱C1枢接于支臂B1的凹槽B11内,则可将扁平电缆D穿入于两相对支臂B1及弹臂B2之间,乃使压制组件C以轴柱C1为中心作活动旋转后,其轴柱C1相邻侧边的抵压部C2可抵压于扁平电缆D表面,同时使扁平电缆D亦会连带抵压于弹臂B2凸设的抵持部B21上,并形成线接触的电性连接状态即可;但因端子B弹臂B2受力后弹性变形的幅度大小,系介于弹臂B2与外壳A内侧壁面间的活动范围内,使得外壳A整体结构的设计上,亦需一并考量弹臂B2所需弹性变形的空间高度,导致习用扁平电缆连接器高度无法有效地降低,且不符合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设计需求,以及所需的材料、制造成本也相对提高许多。
再者,请参阅图12、图13所示,系分别为另一习用使用前的侧视剖面图及使用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上述压制组件C也可为拉拔式角锥体的型式,并于一侧设有顶推部C3,而远离顶推部C3的另侧设有垫高部C4,且垫高部C4可为概呈锥状的设计,于使用时,系先将扁平电缆D穿入于两相对支臂B1及弹臂B2之间,再施以适当预力于压制组件C一侧的顶推部C3,即可将垫高部C4侧向嵌卡于外壳A与扁平电缆D之间,则可利用垫高部C4的锥状表面,使扁平电缆D可往上方活动撑抵,同时扁平电缆D亦可抵压于弹臂B2的抵持部B21上,藉以形成电性连接,则使弹臂B2受力后而向外侧弹性变形扩张,并可进一步靠近于外壳A的相对内侧壁面;惟习用端子B的弹臂B2为具弧曲状表面,而于端子B冲压一体成型时加工不易、良率无法提高,并在弹臂B2转折处容易有弯折或断裂的情况,使模具设计、制造亦花费较多的成本,此外,其弹臂B2的抵持部B21与扁平电缆D系呈线接触的电性连接状态,导致两者间电性接触的效果有限,且于使用时,组装对位需要非常精准,否则容易造成端子B与扁平电缆D电性连接的失效。
是以,习用上述的各项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而有待相关业者作进一步改良与重新设计的必要。
发明内容
故,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经由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扁平电缆连接器。
本创作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整体结构高度低并可保持良好的电性导通的扁平电缆连接器。系于绝缘座体内部穿设有导电端子,并于导电端子的基部往外延伸有相对式的支撑臂及弹性臂,且支撑臂端部内凹形成有可供加压组件活动枢接的轴槽,再于绝缘座体底部开设有可与弹性臂相互对应的镂空部,以将扁平电缆穿入于两相对支撑臂与弹性臂间形成的对接空间中,而可藉由加压组件的轴部于支撑臂的轴槽内作活动旋转,以往下抵压于扁平电缆表面,形成面接触的电性导通状态,再藉由扁平电缆连带抵压于弹性臂的接触部上,使接触部受正向力作用后可于镂空部内部弹性位移,则可有效减少弹性臂所需弹性变形的空间高度,并达到降低整体结构高度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72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力及太阳能智能供电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散热结构的功率单元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