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囊式空气弹簧及减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6276.X | 申请日: | 200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52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邓天锡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天锡 |
主分类号: | B60G11/27 | 分类号: | B60G11/27;F16F9/09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秦中 |
地址: | 710014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空气 弹簧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承载及减震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汽车的囊式空气弹簧及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小型汽车(轿车、面包车和商务车等)的弹性承载件和减震器基本上都是分离的两个装置,它们各自具有各自的功能,且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弹性承载件主要采用传统的钢质弹簧;而减震器均广泛采用液力减震器、双向筒式减震器和减震弹簧等,如中国专利CN2813999所公开的一种汽车减震弹簧缓冲机构就是采用安装在车轴上的减震弹簧,尽管它在减震弹簧上嵌套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块,但其效果并不会理想。为了提高舒适度,人们提出了许多减震器的改进方案,但其结构都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弹性承载装置与减震器于一体的汽车囊式空气弹簧及减震装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汽车囊式空气弹簧及减震装置包括弹性承载件和减震器。本实用新型的特别之处是:所说的弹性承载件是占据内缸筒活塞下方空间的第一气囊,所说的减震器是占据内缸筒活塞上方空间的第二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设有可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气阀和第一排气阀,第一气囊通过第二进气阀与气源相连通,第一气囊通过第二排气阀与外部大气连通,内缸筒的活塞杆与外套筒固连,该外套筒套在内缸筒外,内缸筒与车轴连接,外套筒与车身连接。外部气源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二进气阀进入第一气囊,第一气囊内的压缩空可通过第一进气阀充入第二气囊。第一气囊主要用于承载车身重量,第二气囊主要用于减震、缓冲,外套筒可相对内缸筒滑动,起着导向保护作用。
上述的第二气囊最好是盘旋状的橡胶管,其减震效果最佳。
为了使活塞不直接磨擦内缸筒,减小磨损和发热,可在活塞的外周设有与内缸筒内壁接触的滚珠。
上述的第一进气阀、第一排气阀、第二进气阀和第二排气阀可以是单向阀或电磁阀,前者主要用于普通车型,后者主要用于中、高档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紧凑,长度较短,所以发动机罩的位置可降低;本装置的空气弹簧属非线性变化弹簧,有助于吸收冲击,所以行驶感觉舒适;由于非簧载质量小,转向操作较省力;另外,本装置通过对第一气囊的充排气可使活塞升高或降低,从而调整底盘高度,以适应不同路面、路况的情况,使小汽车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本装置减震时活塞向上移动,气囊上下体积收缩,而纵向比例加大,气囊外壁会紧迫缸筒和活塞杆,起到类似刹车的制动作用;另外,根据汽车载荷的变化,可以调整减震器囊(第二气囊)的气压,以保证产生足够的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用于汽车前轮。内缸筒1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其内从上到下依次装有第二气囊2、活塞3和第一气囊4。活塞3的外周装有双排滚珠5,活塞移动时滚珠5沿内缸筒内壁滚动。第二气囊2采用三层结构的胶管盘旋而成,其内层为强弹力塑胶,中层为强力尼龙网,外层为耐磨橡胶并有耐磨楞圈,第一气囊4的层状结构与第二气囊相同。活塞3上装有第一进气阀6和第一排气阀7,气阀的两端口分别位于第一气囊4和第二气囊2内,即两个气囊之间可通过两个气阀相互连通。外套筒8作为导向件套在内缸筒1外,内套筒活塞杆9通过一平面滚珠轴承11与车身连接。在本实例中连接架10、滚珠轴承11和外套筒均套装在活塞杆9上,然后用螺母12锁紧,其中连接架10与车身连接。由于设置了滚珠轴承11,当前轮转向时,与车轴连接的内缸筒1和外套筒8可以随之转动。内缸筒1的底座13上设有支架14,支架14与车轮轴连接。内缸筒1的底座13上还装有第二进气阀15和第二排气阀16,它们的一个端口均置于第一气囊4内,第二进气阀15的另一端口与汽车的气源相连,第二排气阀16的另一端口与大气相通。在内套筒顶端还设有一橡胶垫块17,用于气囊排空后支撑车身重量。
本实例中的各个气阀可以采用通用的单向阀,其开通压力由弹簧控制。压缩空气按第二进气阀15的设定压力给第一气囊4充气,多余的气体通过第二排气阀16排空;与此同时,第一气囊4中的压缩空气又通过第一进气阀6给第二气囊2(减震气囊)充气。车身重量通过活塞杆、活塞主要由第一气囊4承担;当汽车上下颠簸时,所产生的震动主要由第二气囊2承担,实现减震。
对于中、高档车,上述的各个进、排气阀可采用电磁阀,由控制模块进行控制,可实现底盘升降、充气压力等控制。
实施例2如图2所示,用于汽车后轮。内套筒活塞杆9通过上隔震垫22、下隔震垫23和锁紧螺母24与车身支架21连接,并与外套筒8连接在一起。。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天锡,未经邓天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2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竹制键盘
- 下一篇:一种不饱和果胶低聚糖及复合生物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