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温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24775.5 | 申请日: | 2007-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95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钢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钢坤 |
| 主分类号: | C01B3/02 | 分类号: | C01B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1147重庆市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节温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受控热反应装置的温度自动调节器,尤其是应用于本发明人申请的多种机载随行制氢装置、一种多用途热交换反应装置和紧凑型随行制氢装置等(均为移动制氢重整器)内的节温器,属于应用于机车燃料系统的自动控制元件。
背景技术
节温器即温度调节器的简称,在各种发动机、自动化反应装置中均有广泛地应用。
在专利ZL94116320.2余热制氢发动机、ZL01264043.3醇氢混燃发动机、CN1951718A氢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多项技术中,均有机载废热制氢装置。这些公知技术中的催化制氢装置的温度控制,都采用了通过节气门来控制发动机排气进入催化制氢装置的流量的方法,来达到控制催化制氢装置的温度的目的。这些公知技术的不足在于,节气门必须安装于催化反应器的外部、受控热反应装置必须有降低温度的发动机排气的旁路管道、节气门必须依赖于电控单元或电脑等外援性的手段才能动作。系统相对繁复、控制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公知废热机载随行制氢装置及其温度控制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针对本人申请的多种机载随行制氢装置、一种多用途热交换反应装置和紧凑型随行制氢装置等多种移动制氢重整器,提供一种内置于受控热反应腔中、受控热反应装置无需调控温度的发动机排气旁路管道、节气门的动作无需任何外援性的控制手段、结构简单的节温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技术方案是,包括有节气管的管壁中部开有相对的两个轴孔,轴的螺纹端从节气管的上壁孔穿过下壁孔,轴的螺纹端上啮合有螺母,在节气管内的轴段中间夹接有节气门,轴的上端口槽夹接螺旋状双金属片的中心端,轴上端口槽中夹接的双金属片中心端通过夹固限位螺紧同;节气管的外壁上方有控制盒,控制盒壁的右半园的中间开有调节槽,控制盒内壁的调节滑块通过穿过调节槽的调节螺夹固于控制盒壁上;螺旋状的双金属末端穿过调节滑块的矩形孔后卷有防退出销,控制盒内壁有节气门关闭态限位凸和最大开启度限位凸;复位弹簧的中间螺旋套在轴的最上端,复位弹簧的两臂一边挂接在夹固限位螺的孔内,另一边挂接在最大开启度限位凸上的孔内。
本实用新型,夹固限位螺的外螺纹与轴上端口槽段的内螺纹啮合。
本实用新型,调节螺的外螺纹与调节滑块的内螺纹啮合。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节气管的至少一端连接在受控热反应装置的热源气体(如发动机排气)的节流管(本发明人申请的多种机载随行制氢装置的热源气体中心管)上的尾端,节气管的外壁空间为需要控制温度的受控热反应腔。对受控热反应腔加热时,热源气体主要流经受控热反应腔;节气管的内壁空间为热源气体的直接排出通道,受控热反应腔达到预设温度时,热源气体便从此通道直接排出受控热反应装置。
当受控热反应腔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夹固限位螺受制于关闭态限位凸,节气门处于关闭态(节气门平面与节气管轴线垂直),热源气体几乎不能通过节气管,主要流经受控热反应腔;随着受控热反应腔的温度上升,螺旋状的双金属片逐渐伸张,双金属片末端的防退出销受制于调节滑块矩形孔边框不能移动,双金属片只能带动轴旋转伸张,同时带动节气门逐渐打开,直至夹固限位螺接触最大开启度限位凸,节气门处于最大开启度(节气门平面与节气管轴线平行),热源气体逐渐开始,并直至全部通过节气管通道直接排出受控热反应装置。受控热反应腔的热源气体流量逐渐减少,并直至几乎减少为零,受控热反应腔的温度降低。
通过调节螺改变调节滑块的位置,设置一定的节气门动作前余量,可以控制节气门只有在受控热反应腔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时才开始动作。此前双金属片只有末端的伸张,节气门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关闭态。随着受控热反应腔温度的上升,达到预设温度时,双金属片的节气门动作前余量伸张完毕,双金属片的末端不能动作,此时节气门才开始逐渐开启。以此达到控制受控热反应腔温度范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因以双金属片同时为热敏元件和节气门的推动机构,将本实用新型内置于受控热反应腔中,受控热反应装置无需热源气体的旁路管道和外援性控制手段即可控制受控热反应腔内部的温度。不仅简化了受控热反应装置的系统,同时也简化了控制方法,尤其适用于机载随行制氢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钢坤,未经李钢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47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语音的文档的历史跟踪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具有倾斜液力推力支承的岩土钻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