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的无内胎轮胎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24490.1 | 申请日: | 2007-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09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 发明(设计)人: | 熊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鑫 |
| 主分类号: | B60C5/16 | 分类号: | B60C5/1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荣珲 |
| 地址: | 401346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内胎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轮胎,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的无内胎轮胎。
背景技术
随着车轮轮胎制作的发展,目前摩托车的轮胎较普遍地采用一种无内胎轮胎。这种无内胎轮胎主要由与地面接触的外表面的橡胶耐磨层、用于保持轮胎气密性的内表面的橡胶气密层、用于增强轮胎强度和刚性的位于橡胶耐磨层和橡胶气密层之间的帘布层、以及与轮辋圈着的衬圈构成,帘布层绕过衬圈折返,轮胎通过贴合成型。轮胎成型后其内侧凹腔两端的用于嵌入车轮轮辋与轮辋紧密贴合的子口部位的端面存在橡胶气密层的端口断面和帘布层的折转面,由于橡胶气密层的端口断面在制作时容易形成不整齐的端口断面,使轮胎的子口部位端面产生缺胶现象,又由于帘布层是由纤维线编织而成,其纤维线的轮廓也会显现在子口部位端面,由此导致现有的无内胎轮胎的子口部位容易形成缺胶现纱的现象,当其与轮辋装配后,很容易留下微小的缝隙,气密性效果降低,在轮胎充气中轮胎使用易造成慢性漏气后形成缓慢的气体泄漏,造成逐渐瘪胎,影响车轮的使用。而且轮胎泄气瘪胎后,由于其靠近轮辋的胎侧部位厚度相对较薄,造成捉性差,下汽量增大,从而造成胎侧龟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的无内胎轮胎,它能够避免轮胎的子口部位端面缺胶现纱的现象,保证轮胎的子口部位端面与车轮轮辋紧密配合,提高无内胎轮胎的气密性,有效防止轮胎中的气体泄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包括外表面的橡胶耐磨层、内表面的橡胶气密层、位于橡胶耐磨层和橡胶气密层之间的帘布层、以及胎口的衬圈,所述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胎口边一并绕过衬圈折返,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折返部分由外表面的橡胶耐磨层的胎侧部分覆盖,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折返部分在生胎成型时与橡胶耐磨层的胎侧部分贴合在一起,橡胶气密层覆盖帘布层作为用于与轮辋配合的子口部位端面。
采用了上述方案,将所述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胎口边一并绕过衬圈折返,橡胶气密层覆盖帘布层作为用于与轮辋配合的子口部位端面,使用于嵌入车轮轮辋与轮辋紧密贴合的子口部位的端面由橡胶气密层形成,增大了橡胶气密层与轮辋配合的接触面宽度,提高了密封效果,并且由于橡胶气密层在子口部位为一个平整面,改变了现有技术的轮胎在子口部位端面存在橡胶气密层的端口断面和帘布层的折转面的现状,能够杜绝轮胎的子口部位端面产生缺胶现纱现象。当将轮胎子口部位嵌入车轮轮辋后,子口部位与轮辋能够形成紧密贴合,其贴合面不存在缺胶现纱缝隙,能有效防止轮胎中的气体泄漏,保证且提高无内胎轮胎的气密性。
并且,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折返部分由外表面的橡胶耐磨层的胎侧部分覆盖,橡胶气密层和帘布层的折返部分在生胎成型时与橡胶耐磨层的胎侧部分贴合在一起,由此通过橡胶气密层的折返,使子口部位及其附近的胎侧部位更加饱满,子口部位及其附近的胎侧部位的挺性增强,增强与轮辋的紧密配合,从而减少漏气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避免胎侧部位在轮胎气量不足的情况形成严重的皱褶,甚至产生裂缝,即使因其他原因导致轮胎气量不足的情况,轮胎仍能安全行驶一段距离,为寻找修理厂更换轮胎而赢得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无内胎轮胎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橡胶耐磨层,1a为接触地面部,1b为胎侧部分,2为衬圈,3为子口部位,4为橡胶气密层,4a为气密层折返部分,5为帘布层,5a为帘布层折返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鑫,未经熊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44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