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带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22347.9 | 申请日: | 2007-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3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求辉;郭孝臣;韩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2/12 | 分类号: | B60R22/12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安全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安全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安全带主要包括卷收器、车体连接件、导向机构、带扣部分、织带等。织带通过连接件固定在车体上,当汽车紧急刹车或发生碰撞时,织带紧急锁止,将乘车人员的身体紧紧约束在座椅上,防止乘车人员被抛出或者发生二次碰撞,能对乘车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但传统的安全带多数都只是起捆束作用,并不能吸收能量,所以人的头部、颈部等未被捆束的部位仍然会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存在受伤的可能。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第200410044990.5号公开一种汽车安全带,该安全带在传统织带的腰带部位折叠出一个长20-50mm并且经缝合或粘合的吸能区。该吸能区在发生碰撞时展开一段织带,缓冲并减小作用在乘车人员身上的惯性力。然而,在考虑吸收更多能量的时候,这类织带大都加长了织带缝合区域的长度,虽然能够吸收较多的能量,但是同时增加了乘车人员在碰撞时由于惯性向前运动的位移,容易产生乘车人员下潜现象,使乘车人员与汽车内饰发生二次碰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如果缝合强度不合适,织带撕开不均匀,撕裂长度又较长,乘车人员很容易被瞬间撕开瞬间又勒紧的织带勒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带,旨在解决现有的安全带可能造成乘车人员下潜或与汽车内饰发生二次碰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安全带,包括卷收器、安全带织带、锁舌、保护套和车体连接件,在安全带织带靠近车体连接件的地方还固定有至少两条加载织带;每条加载织带中间部分对折后缝合或者粘合在一起并且具有适当的撕开强度,两端未折叠的部分分别与其他加载织带的两端未折叠的部分缝合或者粘合并固定在安全带织带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安全带织带上设置加载织带,并利用加载织带来吸收部分能量,使汽车安全带在保证较大的初始撕开强度下,能够减少撕开后的织带位移量,避免下潜现象的发生,减少乘车人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机会,更好地保护乘车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汽车安全带的加载织带缝合或粘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汽车安全带的加载织带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安全带织带上设置加载织带,并利用加载织带来吸收部分能量,使汽车安全带在保证较大的初始撕开强度下,能够减少撕开后的织带位移量,避免下潜现象的发生,减少乘车人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机会,更好地保护乘车人员安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安全带包括卷收器1、安全带织带2、锁舌3、保护套4和车体连接件5。所述汽车安全带还设有两条或者多条加载织带6(如图2所示),其位于保护套4内,防止被污染或刮伤。保护套4的材料可以是工程塑料、硬质塑料等。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加载织带6相对于汽车安全带织带2独立作用并且设置在安全带织带2靠近车体连接件5的地方。每条加载织带6自中间部分对折后缝合或者粘合在一起而形成T形并且具有适当的撕开强度,两端未折叠的部分分别与其他加载织带6的两端未折叠的部分缝合或者粘合在一起,形成十字形吸能区。所述加载织带6的宽度为60~80mm,是安全带织带2宽度的1.5倍。所述加载织带6的对折部分即起作用区域的长度为20~25mm。其中一加载织带6外侧依该加载织带6的形状松动地包裹有安全带织带2,并且所有加载织带6两端未折叠的部分以缝合或其他方式固定在安全带织带2上。如图3所示,当加载织带6完全展开后,即加载织带6完全绷直后,安全带织带2与加载织带6对应的部分并未绷直。所述加载织带6对折部分撕开后的长度小于安全带织带2的宽度但大于安全带织带2宽度的一半,例如是安全带织带2宽度的三分之二,以减少由于所述加载织带6展开而导致的乘车人员向前的位移,避免乘车人员二次碰撞的发生,减少乘车人员发生下潜现象的机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23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罐车警示牌及带有该警示牌的液罐车
- 下一篇:用于吊装大型轧机机架的吊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