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显示模组对位组装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21822.0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94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温称兵;史琳;陈学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H04N13/00;H04N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喻尚威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显示 模组 对位 组装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显示模组对位组装夹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立体显示技术有很多种,其中,视差栅栏立体显示技术是用光栅控制左右图像的射向,通过现有的显示屏上配备一个光栅实现三维显示,光栅用来分割光的传播路径,让代表左右立体重叠的信息分别聚焦于观者的左眼与右眼。两种立体重叠图像合到一起就产生了三维效果。视差栅栏技术因为观看者无须佩戴特殊眼镜观看,成为目前立体显示的热门技术。但由于光栅与显示屏的对位精度要求很高,所以光栅与显示屏的对位精度成为影响立体显示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对位效果的好坏也成为限制量产的关键工序。
发明内容
为解决立体显示模组组装工艺过程中光栅与显示屏的对位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实现光栅与显示屏精确对位的立体显示模组对位组装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这种立体显示模组对位组装夹具的特点在于:包括夹具平台,夹具平台上设有用于放置显示屏和光栅的背光源、人眼固定板和固化装置,人眼固定板上开设有左、右眼对位孔,所述固化装置上设有光固化灯管。
所述夹具平台包括相对水平面为一斜面的工作平面。
所述固化装置包括上滑轨、下滑轨和滑盖,并通过上滑轨、下滑轨固定在工作平面上,所述滑盖上设有分别与上滑轨、下滑轨相配合的上滑轨凹槽、下滑轨凹槽,滑盖可以沿着上滑轨、下滑轨移动。
所述背光源设在工作平面上,并位于上滑轨和下滑轨之间。
所述工作平面上设有PCB板和压夹。
所述PCB板上设有与显示屏连接的接口。
所述压夹包括压头、固定螺钉、固定座和手柄,所述固定螺钉将压头和手柄通过固定座固定在工作平面上。
所述人眼固定板通过支架杆固定在夹具平台上。
所述工作平面上设有控制开关。
所述滑盖上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光固化灯管装设在矩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对位组装夹具结构简单,操作容易,通过光栅与显示屏在夹具上的移动对位、光照固化,克服了对位过程中的细微误差,能够实现光栅与显示屏的精确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视差栅栏立体显示技术的原理图;
图2是立体显示模组的组装工艺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对位组装夹具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对位组装夹具的滑盖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体显示模组的胶水丝印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的一种立体显示模组对位组装夹具,包括以下构件:
夹具平台1:具有相对水平面为一斜面的工作平面19,工作平面19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15°~60°,便于操作和观察;
人眼固定板17:装设在工作平面19上,包括支撑整个人眼固定板17的支架杆18,人眼固定板17上开设有左眼对位孔16及右眼对位孔15,两孔直径为Φ30mm、中心距离为65mm;
背光源5:固定在工作平面19上,其中心与左眼对位孔16和右眼对位孔15的中心连线的中点在同一个垂直平面上,背光源5的FPC连接内部驱动电路;
固化装置:装设在工作平面19上,由滑盖4以及上滑轨2、下滑轨3组成,上述背光源5位于上滑轨2和下滑轨3之间,滑盖上装有固化灯管,滑盖4可以沿上滑轨2及下滑轨3移动,光固化时移动滑盖4到背光源5上方;
PCB板6:固定在工作平面19上,其上焊接有显示屏31的接口14;
压夹:包括压头7、固定螺钉9和固定座8以及手柄10,压夹的作用是连接液晶光栅的FPC与PCB板或者连接液晶光栅的FPC与显示屏FPC的板边连接器焊盘,压头7固定待连接的线路板接头,扳动手柄10压紧压头7,固定螺钉9将压头7和手柄10通过固定座8固定在工作平面19上;
控制开关:装设在工作平面19上,包括固化灯管开关按钮13、显示屏显示按钮12和画面切换按钮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18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