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架结构挡风抑尘墙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20619.1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3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韩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勇 |
主分类号: | E04H17/14 | 分类号: | E04H1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架 结构 挡风 抑尘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风抑尘的装置特指一种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的网架挡风抑尘墙。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挡风墙支撑结构体系为桁架结构。经过市场近几年的考验逐步发现其弊端,现在很多煤场使用的桁架结构为平面结构管桁架体系,在钢结构设计中,有2大课题,一是强度设计,二是稳定设计。平面结构体系的稳定要由平面外的相应构造来约束。管桁架应用于建筑及户外广告由于相贯线切口一直没有推广,相贯节点的加工需要自动仿型切割机,做成沿全周对接焊缝连接,现有的的挡风墙一般为15m以上,甚至达到了30-40m,工厂加工成单桁架,再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因运输条件的限制,不太可行。现采用的工艺是制作成多个桁架结构,到安装现场再用焊接来连接固定,因为挡风墙支撑结构的连接采用的是焊接工艺,故挡风墙质量不易控制,如若焊接质量达不到要求,会造成安全隐患。抑尘挡风墙一般安装在煤场周围,腐蚀性较大,而桁架结构部分相贯接点必须在现场进行焊接处理,由于管桁架受现场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热喷锌工艺处理。接点的防腐效果不能很好的控制,难免会出现局部腐蚀的后果,高盐碱度的地区每年都要进行1次以上的防腐处理,才能保证接点的安全,给挡风墙的维护带来不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挡风抑尘墙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刚性挡风抑尘墙,该挡风抑尘墙体是由多个网架单元通过螺丝连接固定,解决了桁架结构挡风墙的稳定性不高的问题,由于是采用做好了防腐处理的网架单元的连接,整个挡风抑尘墙的防腐性能更高。
一种网架结构挡风抑尘墙,包括抑尘墙体和安装在抑尘墙体上的挡风抑尘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抑尘墙体由两个以上网架单元组成,网架单元包括螺栓球和管杆件,管杆件与管杆件通过螺栓球连接形成立体空间。
所述的网架单元为两向交叉网架单元、三向交叉网架单元、三角锥网架单元。
所述的挡风板与网架挡风抑尘墙体通过螺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网架单元在挡风抑尘墙体上的应用,网架单元连接后形成的立体结构,提高了挡风抑尘墙体的整体刚性,因为网架单元之间的连接只需要通过普通的标准件来连接,网架单元可以在室内作好充分的防腐处理,提高了挡风抑尘墙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网架挡风抑尘墙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三角锥体网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网架单元10 挡风抑尘板20 网架30 水泥支架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网架挡风墙体由多个网架单元10组成,网架挡风墙体安装在水泥支架40上,网架单元10为三角锥体网架结构,在网架挡风墙体上安装有挡风抑尘板20,网架单元10由钢管杆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形成的立体空间,各个网架单元10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如螺栓球连接)比焊接的连接工艺连接更牢固,网架结构是超静定空间结构体系,由系列三角锥体组成,锥体在空间结构中是稳定的部件,因此,由此组合而成的网架体系是稳定的建筑结构。空间网架用螺栓球连接对空间交汇的原钢管杆件连接适应性强,杆件连接不会产生偏心。
网架单元10防腐处理是采用在车间热喷锌涂层,利用压缩空气和热源使喷涂材料(Zn)成熔融状态,并雾化成极细的微粒,喷涂到工件表面形成保护涂层。网架单元加工后利用喷砂工艺清除表面各种锈蚀、污物,并使表面粗化,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0-50um间,最小局部厚度为20-40um。防腐性能更高。
在使用现场网架单元10之间的连接,网架30与挡风抑尘板20之间的连接,都是通过标准的构件来连接,标准构件在工厂内已全部进行防腐处理,现场仅为拼装,不进行焊接处理所以不会出现焊接锈蚀。能有效延长网架挡风墙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只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上所述的原理,做的简单修饰和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之范围所涵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勇,未经韩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06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