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灭虫垃圾筒套头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9469.2 | 申请日: | 2007-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10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新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新枝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14;A01M1/02;A01M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虫 垃圾筒 套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垃圾的气味诱捕苍蝇的灭虫垃圾筒套头。
【背景技术】
一般虫类多具有适应力强、繁殖快速等特性,若该种虫类又可直接或间接对人体、居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本身可做为传染病的媒介,则此种一害虫对其周遭的人们会带来相当大的困扰。例如,苍蝇与蟑螂是为杂食性害虫,足部与腹部的体毛会依附各式病菌,并散播至人类食物中,引发消化道疾病,令人身体不适。
常用的灭虫方式,如黏蝇纸、蟑螂屋等诱捕害虫的结构设计,虽可对特定的害虫加以补杀,但被黏附的苍蝇、蟑螂曝露在外面,若不立刻加以清理,则大量害虫的尸体不仅较为恶心有碍观瞻,且会带来二次污染,此种方式需定期清理,效果较不持久,需另觅放置空间,且这种抛弃式的设计,成本也较高。
若使用杀虫剂消灭苍蝇、蟑螂,虽可达到一定程度的灭虫效果,然而,苍蝇、蟑螂这种生命周期短、繁殖快速、突变能力强的害虫,抗药性较佳,杀虫剂的效果不易持久,杀虫剂的制造商需要不断增加药量,如此不仅对人类自身亦有相当程度的伤害,且需手动喷洒杀虫剂,整体效果并不显著。
由此可见,常用的各式灭虫方式较不实用,且分别设置不仅较占空间,成本亦较为提高,仍需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灭虫垃圾筒套头,其不占用空间,并且可避免二次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灭虫垃圾筒套头,安装于垃圾筒上,其中,所述灭虫垃圾筒套头包括一套体、一外盖及一收集筒,所述套体组设在垃圾筒上,其顶面与底面相通,且套体上设有至少一栅门;所述外盖套设在套体外侧,外盖对应于套体栅门处设有槽口,外盖对应于套体顶面处设有一连接管;所述收集筒套接于连接管上。
所述灭虫垃圾筒套头具有一底座及一诱饵盘,所述底座具有一可供垃圾筒置放的定位凹槽,所述底座开设有一可供诱饵盘容置的开口槽,所述诱饵盘外侧开设有至少一通口,所述通口处设有仅可向内开启的单向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灭虫垃圾筒套头的套体组设于垃圾筒上,而由垃圾筒的气味吸引苍蝇由栅门飞入收集筒中,以达到灭蝇的目的。配合垃圾筒来使用,不需另觅设置的空间,而垃圾筒是各场所环境皆十分普遍的物品,可提高垃圾筒的附加利用效果,且在使用上较习用各式杀虫方法或装置简便,更不会残留余毒,害虫尸体亦不会外曝。
另外,饵料吸引蟑螂由通口的单向栅进入诱饵盘,而无法离开,亦可配合具有杀蟑效果的饵料提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4,是本实用新型灭虫垃圾筒套头一较佳实施例,其包括一套体10、一外盖20、一收集筒30、一底座40以及一诱饵盘50。
所述套体10呈一下大上小的漏斗形体,其顶面11与底面12为相连通的状态,底面12可套设在垃圾筒60的开口61处,且底面12呈半圆形,以保留有一空隙供垃圾投入垃圾筒60内。所述套体10外侧设有至少一栅门13,以供苍蝇飞入之用。
所述外盖20呈一半球形,用以套设在套体10外侧。外盖20的侧端设有一槽口21,所述槽口21对应设在套体10的栅门13处。外盖20顶端设有一连接管22,所述连接管22对应设在套体10的顶面11处。通过槽口21与连接管22可保持套体10的栅门13与顶面11的畅通性。所述连接管22的外侧设有螺纹部221,可供收集筒30套接螺设,而外盖20一侧设有一拉门23,所述拉门23可活动推移而开启或关闭,且拉门23开启时,会将连接管22遮蔽阻隔。
所述收集筒30套接螺设在外盖20的连接管22螺纹部221处,收集筒30呈透明状,以利于使用者看见内部状态。
所述底座40的顶面设有一定位凹槽41,以收容垃圾筒60,底座40内部的空间收容诱饵盘50,底座40前后两端则各设有一开口槽42,底座40内沿开口槽42设有凸轨43,凸轨43套设诱饵盘50,且所述凸轨43外端处的厚度略大,可挡止定位诱饵盘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新枝,未经陈新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9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