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颅骨修复钛网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9254.0 | 申请日: | 200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27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立群 |
主分类号: | A61F2/28 | 分类号: | A61F2/28;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翀 |
地址: | 518034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颅骨 修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颅骨修复材料,尤其涉及一种颅骨修复的钛网结构。
[背景技术]
颅骨缺损应用钛网修复已经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目前颅骨修复材料中最好的材料。根据图形的不同,功能上分为二维及三维,二维3D结构。在过去的应用中,医生在手术中根据病人的颅骨缺损大小,手工进行塑形及剪切,三维结构因易手工塑形而受到推崇,但手工塑形无论是外观上还是在钛网边缘处理上,均达不到完美的效果。在数字化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完全可以根据患者的头颅CT片数据,在术前设计、加工个体化的颅骨成形钛网,并已成为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常用钛网的网钉孔有圆孔沉斜孔、方孔压边沉槽、圆孔、棱形孔、方孔等。其目的都是为了钛网塑形后用钉通过网钉孔固定于颅骨上,尽量达到钉头与网板面保持平展。但以上网钉孔存在共同的缺点是,在大弧度塑形时,因钛网的弯曲变形在各个方向上并不等同,网钉孔的圆孔会变成椭圆孔、方孔会变棱形孔。网钉孔的局部变形造成原来钉头能完全进入埋头孔的螺钉在手术中拧入网钉孔时,钉头不能完全进入网钉孔的埋头孔,造成钉头外露。如果钉头外露过多,造成修复体的外表面不够平展,术后钉头触及头皮,就会影响手术效果,严重时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难以达到解剖学意义上对颅骨的完美修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制作修复体时,网钉孔变形较小,原来钉头能完全进入埋头孔的螺钉在手术中拧入制作完成后的修复体网钉孔时,钉头不易外露的颅骨修复钛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颅骨修复钛网,包括顶面和底面,顶面和底面之间有若干贯通的网钉孔,网钉孔按行和列排列,行距和列距相等,所述的网钉孔是方形通孔同圆锥形的埋头孔相互贯通的组合,所述的圆锥形的埋头孔的大端位于钛网的顶面,所述的方孔的对角线长度等于或接近圆锥形的埋头孔大端的直径。
以上所述的颅骨修复钛网,所述埋头孔的锥角最好为84°至90°。
以上所述的颅骨修复钛网,相邻行和列中4个相邻的网钉孔的中心构成正方形,所述方形孔的4条边最好分别平行于所述正方形的4条边。
本实用新型颅骨修复钛网的网钉孔是方形通孔同圆锥形的埋头孔相互贯通的组合,圆锥形的埋头孔的大端位于钛网的顶面,钛网的底面是方孔,且方孔的对角线长度等于或接近圆锥形的埋头孔大端的直径,较大的方孔削弱了钛网底层的抗压缩能力,在钛网承受大弧度变形时,弯曲中心上移。同现有技术相比,钛网底层的变形增大,锥形埋头孔所处的表层的变形减小,从而减小了制作修复体时螺钉埋头孔的变形量。原来钉头能完全进入埋头孔的螺钉在手术中拧入用这种颅骨修复钛网制作的修复体网钉孔时,钉头不易外露。对角线长度等于或接近圆锥形的埋头孔大端的直径的方孔,将锥形埋头孔分割4小块,螺钉的锥面只有4点同埋头孔的锥面接触,提高了锥形埋头孔接触部位的忍让性,也使螺钉头容易进入稍有变形的埋头孔,而不易外露。
本实用新型如进一步采用锥角在84°至90°之间的埋头孔,因为埋头孔在变形后锥角变大,这种埋头孔变形后能较好地同90°锥角的螺钉配对,进一步减小螺钉头的外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颅骨修复钛网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II。
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I。
图4是图3中的A向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向视图旋转。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颅骨修复钛网实施例中,颅骨修复钛网包括顶面1和底面2,顶面和底面之间有若干贯通的网钉孔,网钉孔按行和列排列,行和列的夹角为90°,行距和列距相等。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的网钉孔是方形通孔3同圆锥形的埋头孔4相互贯通的组合,圆锥形的埋头孔4的大端位于钛网的顶面,方孔3对角线的长度等于圆锥形的埋头孔4大端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埋头孔4的锥角为87°。如图1和图2所示,在钛网中,网钉孔和方孔3的方向是,相邻行和列中4个相邻的网钉孔的中心构成正方形C,方形孔3的4条边分别平行于上述正方形C的4条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立群,未经杨立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92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棒状物料大流量调头输出装置
- 下一篇:新型包装袋